《論語·七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③乎④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⑤仁,造次⑥必于是,顛沛⑦必于是。”(《里仁》)子曰:“賢⑧哉,回⑨也!一簞⑩食,一瓢飲,在陋(11)巷,人不堪(12)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飯疏食(13),飲水,曲肱(14)而枕(15)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葉公(16)問孔子于子路,子路(17)不對。子曰:“女(18)奚(19)不曰:‘其為人也,發憤(20)忘食,樂以忘憂(21),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2)。’”(《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3),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24),不亦重乎(25)?死而后已(26),不亦遠乎?”(《泰伯》)
在陳(27)絕糧(28),從者病,莫能興(29)。子路慍(30),見曰:“君子亦有窮(31)乎?”子曰:“君子固窮(32),小人窮斯濫(33)矣。”(《衛靈公》)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注釋】①處(chǔ):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享受。
②去:離開,這里指躲避、擺脫。
③惡(wū):同“烏”,相當于“何”,疑問代詞,怎樣,怎么。
④乎:介詞,相當于“于”。
⑤違:違背,離開。
⑥造次:倉促,匆忙。
⑦顛沛:本義是跌倒,引申為窮困,受挫折。
⑧賢:有賢德。
⑨回: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
⑩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11)陋:狹小,簡陋。
(12)不堪:忍受不了。
(13)飯疏食:吃粗糧。飯,動詞,吃。
(14)曲肱(gōng):彎曲著胳膊。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15)枕(zhèn):動詞,當枕頭用。
(16)葉(shè)公:姓沈,名諸梁,楚國大夫。
(17)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18)女:通“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19)奚:疑問代詞,何。
(20)發憤:下決心努力。
(21)樂以忘憂:(因學習有收獲)快樂得忘記了憂愁。
(22)云爾:如此而已。云,代詞,如此;爾,同“耳”,而已。
(23)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24)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把實行仁道當作自己肩負的擔子。任,挑的擔子。這里是比喻的說法。
(25)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嗎?“不亦……乎”,是表示反問的一種固定句式。
(26)已:停止。
(27)陳: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淮陽及安徽亳州一帶。
(28)絕糧:斷糧。這里指孔子和弟子在陳國困厄斷糧的事。
(29)莫能興:這里指隨從的弟子都生病起不來。興,起來。
(30)慍(yùn):含怒,怨恨。
(31)窮:困窘,困厄。
(32)固窮:安于困厄。固,堅持,堅守。
(33)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胡作非為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富有和地位高貴,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若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無法心安理得地享有。貧窮和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若不能用正當的方法拋掉它,君子也不求擺脫。君子背棄了仁德,又怎能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沒有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里仁》)
孔子說:“顏回真有賢德呀!一竹籃的飯,一瓜瓢的水,住在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真有賢德呀!”(《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回答不上來。孔子對子路道:“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就這樣而已。’”(《述而》)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抱負遠大而又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以實現仁道為己任,難道不是責任重大嗎?到死方休,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泰伯》)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隨的弟子們都餓壞了,爬不起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道:“君子困窘時,還是堅持著;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衛靈公》)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甘愿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的。”(《衛靈公》)
上一篇:《論語·六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七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