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向·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劉向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11)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12)之矣。致(13)使于晉,顧反(14),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15)之嗣君(16)。從者止(17)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18)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19),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20),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21),是欺心(22)也。愛劍偽心(23),廉者(24)不為也。”遂脫(25)劍致(26)之嗣君。嗣君曰:“先君(27)無命(28),孤(29)不敢受劍。”于是季子以劍帶(30)徐君墓樹而去。徐人嘉(31)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32)不忘故(33),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注釋】延陵季子:即季札(zhá),又稱公子札。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而得名。
將:為,進行。指從事某項活動。
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聘:訪問,指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問候。
過:拜訪。
徐君:徐國之君。徐國,嬴姓,古國在今安徽泗縣西北五十里。
色:神色,表情。
欲:要。
之:指寶劍。
為:因為。
(11)上國:春秋時對中原各諸侯國的稱呼。是相對于吳、楚等僻居東南之國而言的。
(12)心許:心中許諾。
(13)致:達,達到,這里是“完成”的意思。
(14)顧反:還返,返回。顧,還。反,同“返”。二字同義。
(15)致:奉獻。
(16)嗣君:繼位的國君。
(17)止:勸阻。
(18)所以:用來作……的。
(19)先日:先前。
(20)雖然:即使這樣。
(21)進:進奉。
(22)心:指自己的心。
(23)偽心:欺騙自己的良心,指沒實現心中諾言。偽,欺詐。
(24)廉者:剛正的人。廉,方正,剛正。
(25)脫:解下。
(26)致:奉獻,這里是“贈送”的意思。
(27)先君:已故國君。
(28)命:命令。
(29)孤:國君自稱。本來春秋時諸侯自稱寡人,有兇事則稱孤,后來則不加區別。徐國先君剛死,故嗣君稱“孤”。
(30)帶:掛。
(31)嘉:稱贊,贊許。
(32)兮:語氣詞。
(33)故:舊交,老友。
【譯文】延陵季子將奉命向西出使晉國,他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默許把寶劍贈給他了。季子完成出使到晉國的任務,返回吳國經過徐國時,徐君卻死在楚國了。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季子說:“我不是贈給他的。先前我經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即使這樣,但我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剛正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于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于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離開了。徐國人贊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呵不忘故人,解下千金寶劍呵掛在墓前。”
上一篇:《漢·劉向·晏子治東阿》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