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余古樹,千里闇黃塵。
關山行就近,相看成遠人。
故人為誰,無由探知,亦無須探知。送故人入關,而留下詩人孑然一身,使“外縻周爵,而情切土風”(張溥《王司空集題辭》)的作者,肩擔著惆山悵海、塞外風塵而喁喁哀鳴,于是留下了這一首震蕩著人們心靈的深沉哀痛的詩。
翻開歷史,這位過去的梁朝尚書右仆射,后來的北朝戰俘和大吏,曾送過二類人物南歸。一類是奉使北朝的官員,如王褒的密友周弘讓的兄長周弘正;另一類是與王褒一齊戰敗被俘,后來被周朝放還的王克、殷不害等梁朝官吏。依詩中表現的頓覺形只影單,孤獨凄寂的情感來看,大有可能是送后者。
“百年余古樹,千里闇黃塵”這里“古樹”和“黃塵”都是寓目即景的實際事物,入詩而自然產生凄涼的效果。北國的大地上,昏昏暝暝,無邊無際,只見黃塵飛舞,遮天蔽日。偶爾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兩株百年古樹,在此蒼茫大地上,尤其顯得凄涼。一個“余”字,帶有很深的感情色彩,似乎象征著心如枯木的自己。又似乎是說:故人一去,北國彌空,徒留我在,孤寂無比。因此,這二句詩不但對得自然,而且非常真摯,深沉地表現了作者的情感。
既然如此,作者對于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可想見。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眼看著故國關山隨著歸程漸漸接近。這里的“關山行就近”是詩人的想象。送者和別者都日夜地企望著回歸江南故土,可是此時的心情卻不一樣。別者大喜過望,與故交握手相別;送者則眷眷戀戀,帶著失望和思念,眼巴巴地看著故友歸去,而自己卻有家難回。因此結句“相看成遠人”不僅僅是極目送遠的意思,而是再無會期的絕望語,擴大一點來思考,是作者客死異土,終無歸期的絕望心情的獨白,讀之使人淚墜齒酸。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王褒早年在江南身踞顯要而以文學著稱,所作多纖弱香艷之詞,即使如名作《燕歌行》等,雖技藝高超,但不免故作凄苦之情而缺乏實際感受。然而一旦降為臣虜,詩風驟然而變,流離寄嘆之情溢于言表,皆自然流出;而用典漸寡漸熟,對句則用而無跡,渾若天成。這確實很符合一個生活在異國老人的惶恐不安的心緒。至于詩歌結尾往往意味綿長,不絕如縷,也是因為他思念久積,無法驅遣的緣故吧。
上一篇:《入關·吳均》原文|賞析
下一篇:《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謝靈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