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岫林居圖
南宋·夏圭作
絹本水墨淡彩
縱二五厘米
橫二六.一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漠漠江天吳楚分,幾重樹色幾重云。”這是元代黃公望題夏圭一幅山水畫的詩句,頗為確當地概括了夏圭空間處理、經營構思的藝術特色。這里介紹夏圭的《煙岫林居圖》“以情鑄景”,寫山野幽居清曠景致,是他一幅有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從意境創造方面,宋畫重詩意,重境界,重理趣,形象刻畫嚴謹而周密。北宋山水畫比較強調地域性的整體描繪,全貌式的畫面處理;南宋則以細節真實和詩意的追求為美學特色,強調藝術的概括性,側重于截取式“一角”、“半邊”來抒泄胸臆,平遠云峰,小中見大。在南宋山水畫家看來,藝術形象的創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物象的深入觀察和把握,追求“以一當十”、“以少勝多”,運用空靈化的手法來傳達情意,打動觀眾。所謂“情寓于約,淡蘊于濃”,創造了“水墨蒼勁”的畫格,以單純的處理,體現出濃郁的情趣。《煙岫林居圖》正是這樣的佳作。
夏圭此圖以虛代實,虛實結合,善于利用空白來體現大自然空間的遼闊深遠,以此來調動觀眾再創造的心理活動。畫面上疏下密,左實右虛,“筆法蒼老”,“善用禿筆”,滿幅淋漓,充分體現出絹本的效果。前景處置樹叢三組,錯落于山石、土坡上,中間一組密集,在畫面上起著支撐作用,是“樹為君,而山為輔”的構圖方式。這一組所謂“短樹參差,忌排一片,密林蓊翳,尤善交柯”(清笪重光《畫筌》),處理得極為自然而富有情意。以整飭的中鋒線條勾干出枝,四面參差,作勁挺之狀。即宋饒自然說他“作樹、梢間有丁香枝”(《山水家法》)的畫法。點葉皆以圓渾筆道,茂密而不繁,或深墨大點,或淡墨細染,或勾剔松針,前后掩映分以濃淡,層次交搭形成整體。近樹重實填塞以襯遠處煙云空靈,“虛處之妙,皆因實處而生”。石坡樹叢間,小橋、曲徑隱現,“人物面目,點鑿為之”,人物行動將觀眾視線引向林間幽居的房舍,似可步入,顯然在目,揭示了畫意,構成誘人的靜謐境界。
煙岫林居圖
如果講此圖樹法是點線的交響,那么石法則是勾、皴、染、點的和聲。圖中山石、土坡由近及遠,以斷續頓挫的禿筆、中鋒、線條約略提供輪廓,勾皴結合,線面互用,皴中有染,染中有皴,帶水斧劈,一氣呵成,顯示了水墨淋漓的效果,即“水暈墨章”的染暈法,筆和墨的融洽,濃墨下筆,濕時淡墨掃開(淡破濃或濃破淡),即南宋山水畫家常用的“破墨法”。這和元人在紙本上層層復加,多強調線條干濕濃淡變化的“積墨法”是不同的。前者莊麗清潤,后者蒼茫渾厚,效果各異。“宋人重墨,元人重筆”,形成了不同的韻致。前人有“山有家法,樹無家法,凡寫山水先寫樹,樹成之后,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的講法。意思是畫山皴法風格明顯成為各家面貌的重要特征,各有家法,而樹法相對講各家比較類同。但夏圭此圖樹法用筆簡勁、渾樸,用墨潮潤精嚴,還是有自己明顯的藝術特色的。夏圭寄寓于物,心有所悟,出之于筆,兼取工致準確、格法嚴正和水墨寫意、恣縱灑脫的長處,把真與美統一起來,從而達到清新秀潤感人的藝術境界。
看來,明王履稱夏圭山水“粗而不流于俗,細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俗”,可謂是公允的評價。夏圭山水藝術,靈活多樣,縱橫奔放,精致秀潤兼而有之,不愧為南宋時代的一位大家。
上一篇:《溪山清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山水四段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