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秋懷(第一組其二)》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丘逢甲
古戍斜陽斷角哀,望鄉(xiāng)何處筑高臺?
沒蕃親故無消息,失路英雄有酒杯。
入海江聲流夢去,抱城山色送秋來。
天涯自灑看花淚,叢菊于今已兩開。
自杜甫《秋興八首》之后,歷代詩人以“秋興”、“秋感”、“秋懷”為題的追摹之作甚多。丘逢甲詩受杜甫濡染最深,在臺灣淪陷后,他內(nèi)渡到廣東蕉嶺,所作的《秋懷》九組(每組八首,凡七十二首),即深得杜詩神髓,如錢仲聯(lián)先生所言:“層見迭出,沉雄悲壯,皆杜陵《秋興》、《諸將》之遺。”(《論近代詩四十家》)本文所選,為第一組之第二首。
逢甲身受國難家仇之痛、身世飄零之苦,于杜詩之沉郁蒼涼,領(lǐng)會深切,且又不僅學(xué)步而能自具品格,潘飛聲《在山泉詩話》稱其“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或義軍舊將(逢甲曾任臺灣抗日義軍領(lǐng)袖)之詩”,直道其七律獨到孤詣之處,可謂切脈之論。本詩亦是如此,具體而言,則是于蒼涼悲壯中寓豪氣勁舉之勢。
這首詩的主旨寫思念淪為侵略者殖民地的故鄉(xiāng)臺灣,起筆卻渲染了濃厚的軍旅殺伐之氣。邊關(guān)故壘籠罩在斜陽之中,角聲斷斷續(xù)續(xù),聽去極是哀沉。這也許并不就是“即目直尋”的寫景,更多是他回想起帶領(lǐng)臺灣義軍抗擊侵略者悲壯失敗的主觀具象。抗爭失敗,臺灣淪陷,作者內(nèi)渡。從此天涯望斷,故鄉(xiāng)何處?所以自然逼出次句:“望鄉(xiāng)何處筑高臺?”故鄉(xiāng)之“望”本已悲哀,如今“望”都無處去“筑高臺”,這就透過一層,雙倍地寫出了思鄉(xiāng)之痛。此即所謂“開滿勁弓”。“沒蕃親故無消息,失路英雄有酒杯”,次第從親人到自己。“無”道出對“親故”的思念擔憂,“有”則飽含了英雄失路的悲郁。杜甫《登高》中有“潦倒新亭濁酒杯”之句,為暮年潦倒之寫實,逢甲此時尚在盛年,然內(nèi)渡之后,冷落閑居,空有收復(fù)故土之志,而請纓無門,借酒澆愁,其愁有更甚于老杜處。然詩中僅著一“有”字。出語沉著、不多渲染頹廢之懷,又自稱“英雄”,自是壯士之筆,憤懣之馀,又可見其豪氣未消,此又有別老杜者。頸聯(lián)“入海江聲流夢去,抱城山色送秋來”,為一篇警句,對仗極工、造語極奇、氣象極恢宏。“江聲”冠以“入海”,足見江勢之奔瀉,“山色”可“抱城”,可見山形之綿延。“聲”、“色”本無力不可捉摸,如今一可“流”去詩人思鄉(xiāng)之夢,一可“送”來故土之秋,便具立體感、力度感、宏大感,有海風天雨逼人之勢。“夢”本限于寐中,無所謂流;秋本無所不在,無所謂送:而詩人均著以主觀色彩,強調(diào)夢乃我思鄉(xiāng)之夢,將托江聲流傳至彼岸;想像秋乃故土之秋,藉山色之送來慰我。此二句中含有種種妙味,令人反復(fù)詠味,意猶未盡。而二句氣象之不凡,亦具“吹裂鐵笛”之力。“天涯自灑看花淚”與上面仍是同一意脈,出自作者的形象特寫,“叢菊于今已兩開”隱括杜甫詩句,申足了“看花淚”的內(nèi)容。杜甫《秋興》之一有“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寫其回憶往昔、懷念故園而流淚。作者上年八月兵敗內(nèi)渡,別去故園,到現(xiàn)在依年而計,恰好也是“叢菊兩開”,灑淚自然也是懷念故園。“已兩開”的“已”字深可品味。按說作者內(nèi)渡時間雖號稱“兩開”,實則一載。但這對于時刻思念故園的作者來說,已過分嫌長了,這就從另一面反映了作者收復(fù)臺灣的急切心情,分明也是同他“舊將”的身份相聯(lián)系的。
這首詩出自杜甫《秋興》的筆法格調(diào)當然十分明顯,卻又不是對前者的刻意模仿。而是自然地顯出了自己的身世和個性氣質(zhì),這就不同于許多人“逼肖”式的追摹。丘逢甲日后被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里推為“近世詩界三杰”之一,稱為“天下健者”,這同他這種善于學(xué)習前人,故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創(chuàng)造性是分不開的。
〔注〕沒蕃:指臺灣淪為日本侵略者殖民地。
上一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閱讀答案|賞析|注釋
下一篇:《陳子龍·秋日雜感(其二)》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