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嚴幾道
近代中國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著名翻譯家、學者、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字又陵,名復。福建侯官(現閩侯縣)人。1866年考入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學習英文、自然科學和船政技術。1877年被派往英國海軍學校留學,得以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思想文化做實際的考察和研究。此間,深受進化論的影響,著力探求西方諸國富強之道。1879年回國后,先任船政學堂教習,后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達20年之久。1896年協助張元濟辦北京通藝學堂,又創辦天津俄文館。次年又辦天津《國聞報》。1906年任復旦公學監督。1912年任北大校長,不久辭職。后參加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思想漸趨保守。1921年病逝于福建。其教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原強》、《救亡決論》、《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等。
嚴復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為:①主張教育救國。他以西學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為理論依據,認為中國的“大患”在于“愚”、“貧”、“弱”,緊迫的任務是“愈愚”、“療貧”、“起弱”,而“三者之中,尤以愈愚為最急”。1905年他在同孫中山的爭辯中說:“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將見之于乙,流于丙者將發于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張也。”主張以教育之方法促成“漸變”,反對“期之以驟”。在《原強》中,他提出救國的要政就是致力于體、智、德三方面的教育,即“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②批判舊學,宣傳西學。鋒芒直指八股取士和傳統的漢學、宋學以及詞章之學。積極提倡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注重西學中的研究方法。認為中國要變法自強,“富國阜民”,則“必皆有事于西學”。尤其要效法科學研究上的實驗方法,探求真理的客觀求實精神。說:“赫胥黎曰:‘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名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此西洋教學要術也。”他還大力宣傳天賦人權論,旨在“尊民叛君”,伸張資產階級民權,反對君權,為教育平等、提倡自由主義教育大造輿論。③提出教育制度的藍圖。其中規定:兒童在16~17歲以前受初等教育,入蒙學堂與小學堂。小學堂的教育目的是“粗通經義史事”,能寫“條達妥適之文”,“舊學功課十當處九”,其余是學習用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譯的“最淺最實之普通學”方面的西學讀物。16~20歲的青少年受中等教育。學堂的課程應以“西學”為重點,洋文功課居十之七,中文功課居十之三”。還規定凡西學科“一切皆用洋文授課”。學生在中學堂學習4~5年后,便可升入高等學堂為預備科。3~4年后即可分治專門之業。高等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西學”,至于“中學”,則是“有考校,無功課,有書籍,無講習,聽學者以余力自治之”。高等學校和專門學堂都任用洋教習,需要時可聘中國人為助教。這個計劃,總體上是十分重視西學的,有助于改革封建舊學,發展資本主義新學,是一個發展自由主義教育的藍圖。(參見“嚴復”條。)
上一篇:天文歷法·三垣二十八宿
下一篇: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