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詞· 詞選》新詩鑒賞
唐宋詞流派選本,二卷,清張惠言編選。惠言(1762~1802)字皋文,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童子時能讀《易》,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翰林編修,工詞、散文,為常州詞派創始人。
張氏論詞對于浙派詞人末流的空疏膚廓十分不滿。他推尊詞體,提倡意內言外、比興寄托之說。以國風、《離騷》之旨趣,鑄溫、韋、周、辛之面目,克服了詞為小道的偏見,把它提到與詩文等同的地位。他認為好的詞“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各有所歸,非茍為雕琢曼詞而已”(《自序》)。他反對“淫詞”“游詞”“鄙詞”“狂詞”,故內容猥褻、格調卑下、語言俚俗和往來應酬之作均不選,但也排斥了一些豪邁奔放之作。
書中共選詞一百十四首,作者四十四人,對于入選作品多有評語與闡釋,也有精到之見,如評王沂孫詠物諸篇,言其有君國之憂,這是恰如其分的。但多數評語牽強附會,如評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評“照花前后鏡”四句言其有“《離騷》初服之意”,這是非常可笑的。因為詞在初產生時只是歌筵舞宴侑酒助興之具,溫氏當與“公卿家無賴子弟相與蒲飲酣醉”之時,他們所演唱、所寫作的詞章決不會出現什么嚴肅主題。又如蘇軾《卜算子》一詞,張氏引宋鮦陽居士語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此詞與《考槃》極相似。”認為他所評至當。其實鮦陽居士之語在清初就受到一些詞論家的批評。王士禛就說:“村夫子強作解事,令人作嘔。”(《花草蒙拾》)張氏為經今文學派,其解經好以“微言大義”抉其隱微。移此法解詞就顯得十分荒謬。另外張氏選此書據《詞綜》及其他坊本,輾轉過錄,發生許多毛病。如晏殊之《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誤認為南唐中主李璟所作,張炎之《綠意荷葉》誤認為作者佚名。
還有一些錯字也是沿襲坊本之誤。
此書問世后對當時及清末詞創作詞論有很大影響,竟因之形成了常州詞派。因選錄標準太嚴,入選作品又少,張氏外孫董毅有《續詞選》之編纂,董氏又選詞一百二十二首,作者五十二人。前有惠言之弟張琦之序云:“《詞選》之刻,多有病其太嚴者,擬續選而未果。今夏(按:道光十年,即1830年)外孫董毅子遠來署,攜有錄本,適愜我心爰序而刊之,亦先兄之志也。”其旨趣略同張氏,只不過選張炎詞過多(竟達二十三首),不知是否有意緩和常州詞派與浙派對立之意。
此書通行者有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民國間中華書局所編《四部備要》本。書后附有《續詞選》和鄭善長所編《附錄》一卷,《附錄》中選錄了清黃景仁、惲敬、張惠言、張琦、李兆洛等十人詞作,這些多是常州人,即早期“常州詞派”的核心人物。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樊榭山房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江東白苧》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