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
雞鳴風(fēng)雨瀟瀟,側(cè)身天地?zé)o劉表。啼鵑進淚,落花飄恨,斷魂飛繞。月暗云霄,星沉煙水,角聲清裊。問登樓王粲,鏡中白發(fā),今宵又,添多少?
極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渺青山、髻螺低小。幾回好夢,隨風(fēng)歸去,被渠遮了。寶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鴻天杪。但侵階莎草,滿庭綠樹,不知昏曉。
劉基在元代歷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xué)提舉等職,因遭排擠,辭官歸隱。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劉基應(yīng)朱元璋之請入金陵(今南京),輔助其成就帝業(yè),成為明代的開國功臣。此篇《水龍吟》作于元末天下大亂、作者尚未遇合朱元璋時。上片訴說未遇明主、難展長才的苦悶;下片通過寫故園之思,進一步表現(xiàn)對前途的迷惘和對歸宿的尋求。
上片開頭兩句總說,首句寫環(huán)境、氛圍,次句說個人處境。作者以天尚昏暗時雞鳴四起、風(fēng)雨交加的景象象征元末大動亂的政治形勢,以世上無劉表式的禮賢下士的一方霸主慨嘆自己懷才不遇、無處棲身的痛苦處境。“雞鳴”句語本《詩經(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舊說這是亂世思君子的詩。劉表,東漢末年人,于獻帝時為荊州刺史,當時中原戰(zhàn)亂,士民多往歸附。詞中以劉表指代禮賢下士的明主。“雞鳴”句所寫的雖是自然現(xiàn)象,卻是動亂現(xiàn)實的象征。元末,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朱元璋等群雄并起,元王朝已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劉基希望有所作為,卻未遇明主,因而深感苦惱,不禁曼聲唱嘆,感慨系之。
“啼鵑”三句寫暮春景象及自己的感受。其時杜鵑鳴叫,落花飄零。詞人聞啼鵑而迸淚,見落花而生恨。相傳杜鵑是古代蜀王杜宇失國后所化,常悲鳴出血,鳴聲如“不如歸去”,故前人有句曰“杜宇聲聲不忍聞”(李重元《憶王孫·春詞》)。聞“啼鵑”而至于“迸淚”,見“落花”而至于“飄恨”,這與杜甫當年身陷安史亂軍占領(lǐng)的長安城中唱出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頗為相似,也是時代動亂與身處逆境的客觀情況在作者心靈上引起的強烈反應(yīng)。借“啼鵑”、“落花”訴說自己的主觀感受,且以富于力度的動詞“迸”與表示緩緩落下的動詞“飄”,在生動形象地狀物的同時,也極見出詞人所受壓抑之深與恨情之綿綿不絕。“斷魂飛繞”更是一個直接抒情的句子,自訴在“無劉表”可依托的情況下內(nèi)心苦悶,不斷追尋而終歸于進退失據(jù)的情狀。
“月暗”以下七句,詞人以作客他鄉(xiāng)、登樓銷憂的王粲自比。“月暗”、“星沉”寫所見,“角聲”寫所聞。詞人在樓頭徙倚久之,直至晨光熹微。抬頭看天,但見在煙水迷離的天幕上,月色漸暗,星光漸淡,同時聽到了報曉的號角聲,角音清亮,馀音裊裊。“暗”字、“沉”字表動態(tài),都有一個時間過程,暗寓詞人長夜無眠這一事實。在一夜將盡時,詞人不禁自問:今夜里又添了多少白發(fā)?王粲,東漢末年文學(xué)家,往依劉表十多年,不受重視。曾登上麥城(故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作《登樓賦》,傾訴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需要說明的是,詞人在這里只是從懷才不遇的角度以王粲自況,并無貶抑劉表的意思,也就是說,與前面將劉表作為禮賢下士者的代表的說法并不矛盾。
下片緊承“登樓”意,先用八句寫遠望鄉(xiāng)關(guān)、欲歸不得的苦悶。這又分三層:“極目”二句說,放眼望去,目光被遠方呈螺形發(fā)髻的青山擋住了——看不到故鄉(xiāng);“幾回”三句說,做過幾個好夢,夢中隨風(fēng)向故鄉(xiāng)飛去,又被遠方的青山隔斷——夢中也回不了故鄉(xiāng);“寶瑟”三句說,轉(zhuǎn)而想借助音樂寄寫鄉(xiāng)情,無奈天氣太冷,瑟弦僵硬,手指也不聽使喚,無法鼓瑟吹笙,只能目送飛鴻直到它在視野中消失,以此聊寄鄉(xiāng)思。“被渠遮了”的“渠”是代詞,相當于它,指青山。
結(jié)尾三句,從所寫到的“階”、“庭”看來,此時詞人已從樓上下來,正在庭院中、臺階前躑躅沉思。他見到的是長上了臺階的莎草以及長滿庭院的綠樹。“莎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濕地或沼澤中。“侵”字有長在不該長的地方的意思。莎草之得以“侵階”,當是門庭冷落、人跡罕至所致。末句“不知昏曉”,在詞中有寫實與象征兩重意思。從寫實一面說,意謂濃蔭遮蔽下的庭院顯得很陰暗,以致分不清早晚;從象征一面說,也是時代動亂以及詞人內(nèi)心迷亂、困惑的象征。從結(jié)構(gòu)上看,結(jié)尾這三句與篇首的“風(fēng)雨”句遙相呼應(yīng)。但“風(fēng)雨”句是元末大動亂的政治形勢的總體象征,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價,而篇末三句,尤其是末句,轉(zhuǎn)而側(cè)重于詞人主觀一面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詞人在動亂的現(xiàn)實中經(jīng)歷了千回百折的尋尋覓覓之后,對于社會的出路與個人的前途仍然深感迷惘的情狀。這種情況,一直要到朱元璋請他出山才告結(jié)束。
劉基的這首《水龍吟》堪稱詞中的《登樓賦》。處于畫面主題位置上的抒情主人公“登樓王粲”,是作者本人;詞中所寫的,主要是在樓頭的所見所聞所感,但也寫到下樓以后的感受;全篇具有鮮明、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些,無不令人聯(lián)想起王粲的《登樓賦》。在全篇具有鮮明、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這一點上,此詞與《登樓賦》也很相近,而詞較賦似更為突出。如上片以“無劉表”的感慨為中心,訴說自己憂愁、感傷的情狀——“迸淚”、“飄恨”、“斷魂”;記述自己長夜無眠的見聞——見“月暗”、“星沉”,聞“角聲”;并以又添多少白發(fā)的自問極言憂傷令人老,以見“無劉表”的憂傷之深。下片轉(zhuǎn)寫鄉(xiāng)情,所寫眺望故鄉(xiāng)、夢回故鄉(xiāng)、借音樂懷念故鄉(xiāng),以及在無奈時的目送歸鴻,也都無不以作者的感情為軸心展開。唯有全篇的結(jié)尾處,《登樓賦》為“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cè)”,此詞則為“但侵階莎草,滿庭綠樹,不知昏曉”,詞之于賦,相對較為含蓄些。
上一篇:陳亮《水龍吟·春恨》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