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正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唐孔穎達撰。又稱《毛詩孔疏》,共40卷,是針對《詩經》《毛傳》及《鄭箋》所作的疏解。漢初傳《詩》的共有齊、魯、韓、毛四家。《毛詩》為四家之一,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毛亨所傳,為古文《詩》,河間獻王得而獻之。其余之家均為今文《詩》。西漢時《毛詩》尚未立于學官。至東漢時、經、傳合編在一起,鄭眾,賈逵、馬融、鄭玄等人都傳習《毛詩》。鄭玄作《毛詩傳箋》,簡稱《鄭箋》,以《毛詩》之義為主,兼采今文《詩》齊、魯、韓三家之說,互相貫通。鄭玄為東漢經學大師,兼通今古文經學,其書一出,即盛行于世,而自魏以后,今文《詩經》三家則逐漸荒廢或無傳人。而《毛詩》獨盛,今本《詩經》即淵源于此。《鄭箋》雖為發明《毛詩》之義而作,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故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以申毛難鄭,從而挑起紛爭。后代學者或申王攻鄭,或申鄭攻王,歐陽修作《毛詩本義》,謂鄭不如王,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亦謂王不及鄭;晉孫毓作《毛詩異國評》,復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紛爭長達數百年之久。唯獨唐貞觀十六年(642)孔穎達《毛詩正文》撰成后,才使“論歸一定,無復歧途”。《毛傳》、《漢書·藝文志》著錄為29卷,《隋書·經籍志》附以《鄭箋》作20卷,該書以疏文繁重,又折為40卷。其中匯集了漢晉南北朝學者研治《詩經》的成果,有些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如對《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刪《詩》之說表示懷疑等。但其書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未能越出《毛傳》及《鄭箋》的范圍,是其局限。該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底本,出于王德韶、齊威等人之手,而由孔穎達總其成。為唐太宗詔命所作《五經正義》之一,是唐代所頒布的官書,自唐代至宋初明經取士,都以此書為準。取材較廣,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它“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直到南宋以后,理學家重新挑起今古文之爭,極力攻擊毛鄭,才使爭端再起。朱熹《詩集傳》成書后,遂取《毛詩正義》而代之。一般來說,古文《詩》注重名物訓詁,今文《詩》注重微言大義。其實今古文均有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失真的情況,全倍全疑,皆為偏見。而今古文學者圍繞《毛詩》的爭執,本意也不盡在《詩》之原義,而是各懷憤激,相持不下。如朱熹《詩集傳》也不過只是攻擊《小序》,至于《詩》之訓詁,用毛鄭者居多,今文《詩》的興盛自有其時代背景,而自清代樸學興盛后,學者則又多傾向于古文《詩》,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鳥獸草木之名,訓詁聲音之學,皆事須考證,非可空談”。通行版本為清代《十三經注疏》刻本,有中華書局據原世界書局縮印阮刻本影印本。
上一篇:《毛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水滸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