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傳體五代梁、唐、晉、漢、周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北宋歐陽修(1007~1072)撰。先時歐氏參予編修《新唐書》,有感薛居正《舊五代史》之雜蕪,乃自行修訂,至皇祐五年(1053)基本成書。此書材料雖多本薛史,但采擴極博。除五代各朝實錄外,還參用梁宣底、范質(zhì)《五代通鑒》,王溥《五代會要》、王子融《唐余錄》、路振《九國志》、孫光憲《北夢瑣言》、陶岳《五代史補》等書籍,同時間采五代小說、筆記,以補舊史不足。故此書卷帙雖只薛史一半,卻補充不少新史料。自唐以后,諸正史俱是官修,歐書為唯一私修。書成之后,藏之于家,死后才由家人上于朝廷,并由國子監(jiān)刊行。初名《五代史記》,乾隆時,薛史被列為正史,才稱為《新五代史》。全書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10卷,年譜1卷,共74卷。此書力求“高簡”,模仿春秋筆法,打破朝代限制,將五代融而為一。但因刪削過多,對史實則有所忽略。薛史本紀61卷,而歐書僅存12卷。列傳皆用類傳,名目繁多,有家人、各代名臣、死節(jié)、死事、一行、義兒、伶官、宦者及雜傳等。“世家”分記十國。并有《十國世家年譜》,極為簡單,且不完全。歐氏重書法,講求“一字褒貶”,即對某些字確定特殊含義,對不同的人和事便用不同的字,以示褒貶之意。在紀傳后還常發(fā)表大篇論贊,以“嗚呼”發(fā)端(以前各史為“論曰”、“贊曰”、“史臣曰”),表達個人的感慨。此書初出,就有吳縝作《五代史纂誤》,后又有宋徐無黨注。清彭元端、劉鳳浩合撰《五代史記注》,參考書籍200余種,搜集材料極為豐富,可為歐書補充。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新五代史》點校本,系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南宋慶元本)為工作本,參用貴州本、殿本、南昌本、南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等多種書籍互相校定而成。
上一篇:《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