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廷紀
西風已是難聽,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候館疏砧,高城斷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遠,渾不見,愁來處。
此際頻驚倦旅。夜初長、歸程夢阻。砌蛩自嘆,邊鴻自唳,剪燈誰語?莫更傷心,可憐秋到,無聲更苦。滿寒江剩有,黃蘆萬頃,卷離魂去。
這是一首寫秋聲的詞,也是一首寫離人愁緒的詞。上片主要寫秋聲。古典文學中寫秋聲的作品早就有了,而自從宋歐陽修成功地寫出了《秋聲賦》之后,詩文中描寫秋聲的就更多了起來。這首詞雖無多獨創,但結構緊密,措辭巧妙,意境渾厚,自有它非常成功的地方。“西風已是難聽”,西風是秋天的風,“難聽”不是不好聽,而是難以為聽,讓人不好受,受不了。西風已經“難聽”,老天怎么還加上打在芭蕉上的雨聲?那就更讓人經受不住了。起首這兩句就渲染了很濃的感情色彩。“泠泠暗起”等三句形容風雨聲,用“泠泠”、“澌澌”、“蕭蕭”三組象聲詞,表現“暗起”“漸緊”“忽住”這樣一個過程,對風雨作了動態的描寫,寫出了“秋聲”在聽覺上的變化。詞人在旅途中,在旅舍的不眠之夜里,聽到疏疏落落的砧聲——這種搗洗衣服的聲音最能引起思鄉之情,高城上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更鼓之聲。這兩種聲音合在一起只能引發凄楚之情。寫秋的最早的佳句,當推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善于融情于景,令人悵惘不已。受其影響,南朝宋謝莊《月賦》有“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南朝梁柳惲《搗衣詩》則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等佳句。詞人由此聯想到“亭皋木落,洞庭波遠”這種典型的秋天的蒼茫景色。在這種彌漫著悲秋愁緒的景色中,詞人寫道:“渾不見,愁來處。”“愁”是一種感情,這里將之擬人化了,好像有來去的處所,但又渾然看不見“愁”所來之處,“愁”其實便存在于這悲涼的景色之中。這一句,尤其表現了作者的巧思。
下片主要抒寫了作者的感受。倦游的旅人,當此秋聲頻傳之際,不免驚心。夜開始變長了,但在睡夢中仍然欲歸無路。階下蟋蟀的悲唱,邊塞飛來的鴻雁聲聲哀鳴,都是那么孤獨、無奈。詞人用了兩個“自”字,傳達了這種感受。這種種秋聲,讓人不能入睡。詞人起來將燈芯剪亮,但是又有誰能與之共語呢?不要太傷心吧,如果秋天到了,卻萬籟無聲,那不就更讓人感到凄苦了。秋聲是使人傷感的,在秋夜里孤獨寂寞的心,如果失去了秋聲的相伴,豈不更加凄苦!“可憐秋到,無聲更苦”是翻進一層的想像,把孤獨的悲感推向極致。萬籟俱寂,還有什么呢?只剩下滿寒江的萬頃黃蘆,蕭條空寂,似要將離魂一并卷走。詞上片歇拍與下片結拍,作者都發揮想像,渲染出令人想像不到的意境。這是項廷紀詞的特色,也是他別有會心的地方。項氏自稱:“幼有愁癖,故其情艷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憶云詞甲稿序》)看來他早年即追求感傷、唯美的詞風,后來家庭屢遭變故,憂傷之情,更加深邃,也就更能感動讀者了。
上一篇:汪元量《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