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類·以清虛之筆摹富艷之題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以清虛之筆摹富艷之題,感慨沉至。(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卷四)
【詞例】
水 龍 吟
牡 丹
王沂孫
曉寒慵揭珠簾,牡丹院落花開未? 玉闌干畔,柳絲一把,和風半倚。國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自真妃舞罷,謫仙賦后,繁華夢、如流水。池館家家芳事,記當時,買栽無地。爭如一朵,幽人獨對,水邊竹際。把酒花前,剩拼醉了,醒來還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鵑聲里。
【解析】牡丹花大色艷香濃,素有國色、天香之譽,號稱花王。在唐代曾因君王所好,遂令傾國傾城買栽觀賞。由唐代詩人劉禹錫 《賞牡丹二首》: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盛況之一斑。故詠牡丹向稱“富艷之題”。王沂孫生當宋末,親歷亡國破家的陵谷之變,痛感今昔盛衰之悲。以這樣的經歷和心境,吟詠的牡丹雖是富艷之題,但其感發的焦點,勢必不在花中,而在花外; 不在形貌,而在神韻。因此,此詞是以化實為虛,化富艷為蒼涼的清虛之筆,寄托詞人感慨沉至的今昔盛衰之痛。
發端五句,以側筆寫牡丹院落初春清晨微風輕寒的清寂情景。落筆即有寂寥之感,與牡丹慣常的大紅大紫盛況相左,帶著濃重的詞人意緒色彩?!皣比?,正面寫牡丹,化用前人形容牡丹的成句,并加以 “微酣”“乍染”之改變,以突出 “扶春不起”的寥落——牡丹含苞未放之情景。“自真妃”三句筆致陡轉,以翻筆從空處落筆,表明含苞未放的牡丹引發詞人的不是充滿希望的期待,而是跌宕頓挫的今昔盛衰之痛。真妃對花起舞,李白奉旨賦詩,向來是象征人花兩盛的太平盛世的典事,詞人在以 “自……舞罷……賦后”的翻筆反盛為衰、化昔為今之后,緊接著以 “繁華夢、如流水”一筆掃空,極直極拙,卻又極深極重地表達出詞人的盛衰亡國之痛。正是由于運用了這種反盛為衰、置今昔盛衰于尺幅之間、跌宕頓挫的翻筆,使詞人得以以棄形取神、攝魂奪魄的清虛之致,不著牡丹形色一語、而盡得風流,獲得感慨沉至的審美感發效果。下片“池館”至“水邊竹際”,緊承“繁華夢”,寫當日太平盛世趨時者若鶩而清操獨托的幽人不屑與之為伍,獨對一朵的情景,暗寓也只有深察時世的幽人,在盛衰頓變的今日,因花感發故國之思,與醉生夢死者絕然不同。呼應上片今昔盛衰的沉至感慨,并暗點詞人幽人隱居的身份。結句“怕春色匆匆,又入杜鵑聲里”(因杜鵑聲起而花落春盡,故有此語),牡丹雖未開放,但詞人卻已深憂眼前待放的牡丹,好景難長,寓托詞人身處異族統治者鐵蹄下,憂心忡忡,如履薄冰,唇亡齒寒之懼。
這種詠物取神,從空處落筆,以清空之致寓騷雅之情的手法,是王沂孫等宋末詞人最為推崇、常用的手法,在張炎《詞源》里被反復標舉。這種手法,是由以蘇軾為代表的文士詞人以詩為詞所致,又由姜夔發揚光大,成為詞人借詠物寓懷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段。
上一篇:抒情類·意在句中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詠物類·詠物托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