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
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本文是柳宗元的寓言精品《三戒》中的一則。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道:“吾恒惡世之人”,“出技以怒強”,“卒迨于禍”?!肚H》的結尾作者又感嘆說:“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見,這篇作品諷刺的是那些無能而逞能,炫耀高明而暴露愚蠢、可笑復可憐的人。
這篇寓言故事情節比較簡單。開頭幾句是背景介紹:“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短短幾句,精煉而周密,不但開始就將驢安置到一個特定的環境,而且為下文故事開展留下伏筆。因為“黔”(貴州)地向來無驢,老虎才有初見時的“疑”,“懼”;因為黔地僅此一驢,這蠢家伙才不知天高地厚,常常自鳴得意(“益習其聲”說明驢子不止一次地“得意鳴春風”);也因為黔地古來無驢,人們不習慣“用”驢,所以“放之山下”,而山深必有虎,這又為下文驢子遇虎作了伏筆。從“虎見之”到結尾“乃去”是故事的主干,寫老虎見驢而疑,由疑而懼,由懼而探,由探而習,由習而狎,由狎而食之的發展過程。這一段,作為寓言主角之一的驢,作者并沒有細細描繪其特征,而是通過老虎的眼睛來寫。這樣,既寫了驢,又寫了老虎觀察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暗示了驢子逐漸技窮,終于被識破真相的過程。你看,開始在老虎眼里,驢是“龐然大物”,儀態莊嚴,十分威風,繼而,驢子長鳴一聲,這“一鳴”必定用盡力氣,十分宏亮,因為老虎竟然大吃一驚。一上來驢子就使盡了看家本領,下面就只有重復這點本領了。當老虎逐漸挑逗冒犯,“蕩倚沖冒”時,作者用了六個字來寫驢子窘怒不堪的反應:“驢不勝怒,蹄之。”這六個字窮形盡相,維妙維肖地寫出了蠢驢的丑態,文字十分幽默。“不勝怒”即大怒,非常憤怒。老虎心里肯定是緊張了一下,大怒之下必定要拿出厲害的殺手锏了吧?然而下文輕輕一轉,用了“蹄之”二字,原來不過踢一腳,尥一蹄子。這前后一個大反宕,令人啞然失笑,幽默之中,含有辛辣諷刺。
這篇寓言在描寫老虎時,也體現了作者善于揣摩想象和刻劃生動的特點。小老虎的機智,靈活,兇猛,寫得活靈活現。“蔽”林間“窺”之,“遠遁”,“終不敢搏”,寫出了老虎的小心謹慎,“往來視之”,“近出前后”,“蕩倚沖冒”,寫出了老虎的工于心計,“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寫出了老虎的兇猛。而老虎的精明又反襯了驢子的蠢笨。
《黔之驢》由于寓言的豐富深刻,描寫的細膩生動,一直受到人們喜愛。至今,“黔驢技窮”這個成語還活在人們口頭上,可見其影響之深。
上一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