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樹乃月中之樹,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處,則在滿樹齊開,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詩云:“萬斛黃金碾作灰,西風一陣總吹來。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將次第開?”盛極必衰,乃盈虛一定之理,凡有富貴榮華一蹴而就者,皆玉蘭之為春光,丹桂之為秋色。
——《閑情偶寄》
“滿樹齊開,不留余地”,確是桂花開放的情景。作者認為是缺陷,我以為是特點。所謂特點,即是缺陷與優長的結合,分不清也掰不開的。花可以是一點點開起來的,也可以是把濃冽的香、鮮艷的色、嬌媚的形一下子都呈現于人們面前。前者悠悠然,持續不斷;后者轟轟然,熱情奉獻。各有千秋,自己的優點偏偏是對方的不足。因此,不同的花,便有不同的開法,正是這許許多多的開法,構成了不同的花的頑強個性。
寫文章同樣要有個性,但凡好文章,大多都有桂花的風格,那便是集中。要想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就必須集中使用筆墨,“攻其一點,不計其余”,便成為最流行、也最有效的辦法。李漁事實上就是用了桂花的風格去“進攻”桂花的“缺陷”的。尤其是夾在文中的七絕,更在集中之上增添了不少華彩。其實,只要運用集中的筆法,反其意也是完全辦得到的。比如前面先歌頌一番“滿樹齊開,不留余地”,是桂花無私無畏的一種情懷,然后把中間的詩一改,“萬斛黃金碾作灰,西風一陣總吹來。為防三日皆狼藉,故在清宵一剎開!”最后,再把“盛極必衰”改作“不盛不極”,指出文章之道就在于調動一切手段,突出最主要的意思,猶如春之玉蘭、秋之丹桂,雖免不了他日之衰,但先因今日之盛成就了今日之極,較之不成氣候的蕓蕓花草,要有價值得多、也有意思得多了。
上一篇:《核舟記·〔明〕魏學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桓公入蜀·〔南朝·宋〕劉義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