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上)》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舊題戰國墨翟撰,今人多認為是其弟子所記的墨翟的講學辭。《兼愛》有上、中、下三篇,均闡述“天下兼相愛則治”的道理。此為其上篇。戰國孟軻《孟子·藤文公下》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今人張默生《先秦諸子文選》說:“‘兼愛’二字的意義,與孔子的‘仁’大有區別。兼是全體的意思;兼愛,就是全體的愛,以別于孔子的‘體愛’。體,是部分的意思,墨經上說:‘體,分于兼也。’又說:‘仁,體愛也’。可見孔子的‘仁’是體愛,是部分的愛。一是愛有差等,一是愛無差等,孔子墨子的分別在此。”今人王煥鑣《墨子校釋》說:“所謂有‘兼愛’,就是要人們都視人如己、愛人如己,相親相愛,不受等級地位和地方區域的限制。墨子認為,‘兼相愛’可以導致‘交相利’的積極效果。墨子‘兼愛’學說的提出,包含有反抗貴族道德的進步意義。……可是,由于在階級社會里,不可能存在這種抽象的愛和利,所以,墨子的‘兼愛’學說,是無法實行的。”今人楊公驥《中國文學》說:“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其重點是要君主愛人民,富貴者愛貧賤者,而不是相反。這正表現了墨子觀點的階級屬性。不難理解,墨子雖然作了‘泛愛’的說教,但這種‘愛’的說教,卻是‘恨’的產物,而且是‘恨’的表現。這就是說,墨子憎恨王公君主‘厚斂百姓暴奪民財’的‘虧人以自利’的行為;憎恨諸侯攻國殺人劫財的戰爭;憎恨‘樂賊滅萬民’損人利己的君主;憎恨人與人有別;憎恨‘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的社會現象。也正是由于這樣刻骨的‘憎’,因此才提出這樣廣泛的‘愛’。墨子所提倡的‘愛’,是作為封建領主對人民的剝削壓迫侮辱損害的對立物而提出的。……墨子的這種思想情緒正是當時階級社會斗爭中人民情感的反映。”此篇闡述墨子“天下兼相愛則治”的學說。他主張愛無差等,與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相對立。但墨家的這種兼愛,是離開階級內容的抽象的愛,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全文先從反面立論,認為社會禍亂起因于人們之不相愛,然后加以文學論證,最后推導出唯有兼愛方可止亂致治的正面結論。文章首尾相扣,密合無間,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雄辯的氣勢和力量。
上一篇:《關雎》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再游玄都觀》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