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是《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過去,人們一直以為“云溪”在長安附近,因此,對“桂花”一詞的理解也產生了分歧。因為桂樹本生于我國南部和西南部,北方無桂,白居易曾感嘆“予惜其(指桂)不生于北方土地”(見白居易《潯陽三題序》)。秋桂尚無,更不要說南方也不多見的春桂了。因此,有的人就把“桂花”解釋成“月光”,但解作“月光”就和后面“月出”重復,況且已經月華滿地,山鳥也就不會因為“月出”而驚啼了。有的人又認為這句是用月中桂花落在靈隱寺的典故,“人閑”應改成“人間”,但一、二句本屬工對,“人閑”對“夜靜”,換成“人間”,就不成其對了。第四種說法認為,這里的桂花猶如王維筆下的“雪中芭蕉”,本不必實指,只是一種藝術創造。但這首詩從整體看,描寫的是細致觀察后的景物,并非憑空臆造。其實“云溪”不在長安,而在會稽,云溪就是若耶溪。唐代徐浩游若耶溪時,“因嘆曰:‘曾子不居勝母之閭,吾豈游若耶之溪。’遂改名五云溪。”(《嘉泰會稽志》卷十)“五云溪”又簡稱“云溪”,如唐代范攄,自號“五云溪人”,著有《云溪友議》。《寶慶續會稽志》卷四特別記載了若耶溪附近生長著不少四季桂,春天也開花。所以說,這首詩中的桂花是實指春桂,但不是在長安附近,而在南方會稽。
解決了“桂花”一詞,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不僅寫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還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浮動著,創造出一種充滿生氣的靜謐的境界。詩人處在這種安閑的境地中:細細的桂花在夜晚的微風中飄落,這聲響、芬芳是如此細微,所謂“閑花落地聽無聲”,而這無聲的飄落也被詩人的感覺捕捉到了,詩人自己也不禁為這春山的空寂和寧靜中感受的細微而驚嘆,因而詠嘆出第二句“夜靜春山空”。正因為感受到了桂花的飄落,所以詩人才發現夜如此安靜,春山如此清空,這個“空”字在王維詩中有特殊含義,他借用了佛教詞匯,表達的是一種對空靈清凈,沒有人世喧囂的世外桃源式的世界的追求。月亮出來了,大自然顯得更加朦朧,也更加宜人,春桂的細細香氣一縷縷飄出,山澗中的鳥兒也傳來了一聲聲鳴叫,遠處的鳥兒又不時地回報幾聲。春夜的山中原來是這樣生動,這樣情趣盎然。
然而,這聲聲鳥鳴,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詩人細膩的感受,細致的觀察和精細的筆觸,為我們創造了一幅極其出色的春山夜月圖。
王維的山水詩喜歡追求靜謐而生動的境界,擅長于以動襯靜。如在這首《鳥鳴澗》中,詩人就通過不時的幾聲鳥鳴襯托出了春山無邊的寂靜。另外,詩人把畫面、音響、動作乃至桂花的香氣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富有生機的和諧的整體,使人感覺到這首詩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詩中有聲,有色,有味。
上一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莊子《庖丁解牛》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