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養生主》。它是一個寓言故事,用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闡述了深刻的哲理。與《莊子》中大多數寓言故事一樣,《庖丁解牛》是作者用來為闡發哲理服務的,因而,它是順理寫事,用因果倒置的手法,先寫后果——庖丁解牛技術的高明。后寫原因——深究庖丁解牛技術高明的原因。這一先一后,自然將本文分為兩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技蓋至此乎”,寫庖丁解牛技術的高明。文章開門見山,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一句,引出庖丁解牛的場面。接著,分三個層次來描繪。第一個層次,以四個排比句寫庖丁解牛時的各種姿態與動作:“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這似乎是庖丁解牛的現場速寫。第二個層次,寫庖丁解牛的節奏:“砉然向然,奏刀騞然”,這仿佛是庖丁解牛的現場錄音,使人如聞其悅耳的聲音。第三個層次,是神化庖丁解牛的技術:“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用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生動的比喻,將現實生活中那繁重而又腥臊的宰牛活動,美化成神妙的音樂舞蹈,從而,將庖丁解牛的技術,提高到一個神奇的境界。這自然會引起文惠君的贊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這一句贊嘆,具有承上啟下的妙用,又引出了寫庖丁解牛技術高明的原因。
第二段,從“庖丁釋刀對曰”至結尾,寫庖丁解牛技術高明的原因。這一段是庖丁解牛的經驗之談,也是作者用寓言來闡明哲理的用意所在,所以,也是全文的重點所在。作者借庖丁談解牛的經驗,從五個方面說明了庖丁解牛技術高明的原因:其一是探索規律,不愛模仿:“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也就是說因為庖丁努力探索解牛的規律性,不機械刻板地在技術上進行模仿。其二是由表入里,看清本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其三是只以神遇,不以目視:“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憑著感覺、經驗、判斷等思維活動,進入一種解牛自如的境界。其四是回避矛盾,保全刀刃:“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注意避開牛的硬骨頭,而順著牛的各個骨節的間縫游刃有余。其五是謹慎小心,一絲不茍:“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從這五個方面寫庖丁解牛的經驗之談,具體、形象、生動,將人們引向一個富有哲理的天地,為之豁然開朗。難怪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那么,本文所反映的養生之道是什么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莊子寫《庖丁解牛》這個寓言的本意。結合《莊子》全書,特別是《養生主》來看,莊子寫《庖丁解牛》這個寓言的本意主要在第二段的第四個層次。用“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與庖丁解牛十九年刀刃不卷作對比,強調庖丁解牛技術的高明,關鍵在于回避矛盾。莊子創作庖丁解牛的主觀意圖在于闡述養生之道即人生哲學:聽任自然,放棄斗爭;回避矛盾,明哲保身。這是消極的,不可取的。
二是《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故事的客觀效果。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故事在它長期的流傳之中,人們往往根據它提供的庖丁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解牛經驗,和庖丁這個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從多方面吸取有益的營養,尤其注重這一點: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在反復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這是一個寶貴的啟示,也是寓言形象大于思想的一個生動的例證。
《庖丁解牛》的藝術特色可歸納為三點:一是熔敘事和說理于一爐。它明為敘事,暗為說理,將《莊子》的養生之道這個復雜、抽象、深奧的哲理,巧妙地化為庖丁解牛這個具體生動、形象鮮明的寓言故事。寫人,即塑造庖丁的形象,栩栩如生;敘事,井井有條;說理,深入淺出。因而,千百年來贏得了不知多少讀者,成為有口皆碑的名篇佳作。二是想象豐富,瑰麗多彩。比如第一段中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生動的比喻,將庖丁解牛的動態與聲響美化成古老而又神奇的音樂舞蹈。第二段中寫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把用宰牛刀比喻成魚兒游水,極盡夸張之能事。三是結構嚴密,語言生動。從寓言的結構來說,先寫庖丁解牛時的情況,然后用文惠君的一贊一問,引出庖丁的倒敘的一席話,這一席話則是按時間進程來敘述他從“技”進到“道”的實踐過程。從語言的運用來看,不僅詞匯豐富,而且形象生動。有些詞語如“新發于硎、“游刃有余”、“躊躇滿志”等,現在已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了。
上一篇:王維《鳥鳴澗》原文注解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