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后,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嶺記》選自全祖望的《鮚埼亭文集外編》。梅花嶺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是明朝地方官吳秀挖河時堆起的土丘。丘上栽種梅花,因而得名。明末史可法有衣冠冢于此。本文原來除記史可法外,還極簡略地記述了與梅花嶺有關的錢氏烈女和史可法八弟婦兩人抗節而死的事跡。作者取梅花嶺“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的寓意來表彰三人。本文稍作刪節,僅留下寫史可法的段落。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清兵南下時,帶兵固守揚州,血戰十日,英勇就義。《梅花嶺記》沒有正面描寫史可法的其他事跡,僅寫了他的英勇就義。
文章第一段寫史可法準備赴死。這一段著重寫史可法要求部下幫他臨期自殺以成“大節”一件事,文中極其簡略地突出描寫史可法的行為、語言。在“江都圍急”、“勢不可為”的情況下,他召集諸將表明自己“與城為殉”,寧死不做俘虜的決心。勢危情急,史可法從容不迫,絲毫沒有死的恐懼和生的留戀,這是因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須死,表現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無畏的英勇氣概!當史德威慨然答應幫他自殺時,他一聽則“喜”,要把史德威寫成家譜,視為自己的兒子。文章正是用這些非同一般的行為、神態、語言等,刻劃史可法的視節操勝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記敘史可法的英勇就義,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動,痛哭流涕而“不能執刃”,未得死;第二層寫史可法壯烈就義。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視敵人,堂堂正正報出姓名,不聽勸降,“大罵而死”,從正面表現了他的英勇氣概;第三層寫史可法遺言“死當葬梅花嶺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嶺。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沖風傲雪的崇高節操。死而求葬梅花嶺,正說明了史可法高潔芳香的堅貞品質。點出梅花嶺這個地點,尤其顯得意味深長。
第三段寫史可法死后影響,突出表現他死得偉大。包括傳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師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吳中孫公兆奎諷刺洪承疇兩個層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傳言亦有所據,有些野史即持此說。一開頭寫史可法未死的傳言,表明了人們對史可法的深切熱愛和懷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勵著各地義軍紛紛起而斗爭。第二層次借孫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話題諷刺大漢奸洪承疇的茍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鮮明對比。洪承疇問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兆奎亦明知故問,用同樣的疑問句當面問洪承疇“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長;史可法雖死,精神未死,雖死猶生;洪承疇雖未死,精神早死,雖生猶死!以反面的洪承疇襯托史可法的偉大。
文章第四段是議論,帶有總結意味。以感慨語氣,舉顏真卿與文天祥這兩個古代人物為例,說明肉體雖然會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議論史可法之死的意義。“忠烈遺骸,不可問矣”,但“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使“百年之后”登臨梅花嶺者,“無不淚下如雨”,倍受感動,就象親見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詞氣之間,充滿了對英雄的贊美。最后兩句極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長存,又何必計較于肉體的是否得到解脫?只要繼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來行事。梅花嶺上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無烈士骨殖,故文章亦側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發出這一段關于肉體與精神的深刻議論。
《梅花嶺記》一文章法嚴謹,全文緊扣史可法的英勇就義,并按就義前、就義時、就義后的順序寫,最后對就義加以議論,總結全文。文章處處照應梅花嶺這個地點,注意選取史可法事跡中典型性的細節表現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議論顯得比較含蓄,言近旨遠,令人回味。
上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吳承恩《美猴王》原文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