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于這首詩,有一個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一次同到旗亭喝酒,恰遇梨園歌伶也在歌唱宴樂。三位詩人私下約定看歌伶唱誰的詩最多,以此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位詩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漂亮的一位唱的就是這首《涼州詞》,詩人王之渙甚為自得。《集異記》的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可以懷疑,但它至少說明,《涼州詞》這首詩在當時已廣為傳唱,流于人口。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洶涌澎湃、浩浩茫茫的黃河綿延不絕,一直通向天邊的白云。詩人以黃、白作為畫面的顏色,以河、云作為畫面的構圖,而“上”字則表現了詩人特殊的觀察角度。反復吟詠,給人以一種幽遠、凝重的感覺,仿佛中華民族的歷史亙古至今,源遠流長。此句與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表現黃河壯闊豪邁的千古名句,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觀察角度是自上而下,突出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呈現出動態美。而此句則相反,觀察角度是自下而上,突出黃河的源遠流長。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畫面的中心構圖“一片孤城”,也是作者的著眼點。黃河、白云是其遠處的背屬,萬仞山是周圍的景象。此句著重在于“一片”與“萬仞”對舉,益顯得孤城地勢之險,處境之危。表現出一種邊塞荒涼、空曠落寞的氣勢,為三四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了鋪墊。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故作宕開之筆,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又是《折楊柳》之曲,就不能不更引起征夫的思鄉之情了。古代離別有折柳相贈之俗,配以《折柳》之曲,屬于樂府《橫吹曲辭》。古辭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征夫聽到這樣的曲調和曲辭,自然更增離別愁思。詩人這里用“怨楊柳”,造語尤妙。玉門關外,春風不至,楊柳不青,連離別時折柳相贈亦不可能,可見所去之地是多么荒涼。詩人這里將征夫聽到《折柳》之聲而觸動的離恨,說成是羌笛對柳色未青的怨恨,又以“何須怨”委婉出之,詩意更呈曲折蘊藉。
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征夫的怨詞。塞外楊柳不青是因為春風不度過玉門關。連春風都不堪忍受塞外的荒涼寂寞而遠離,則人何以堪?詩至此給人留下無窮的思索。明楊慎《升庵詩話》云:“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則“春風不度”又有皇恩浩蕩不及邊塞之意。一語雙意,精妙絕倫。
此詩前半描寫祖國西北邊陲的壯闊景色,后半則抒征夫離別之怨情。全詩風格悲壯蒼涼,滿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不愧為傳遍旗亭,推為絕唱的千古名篇。
上一篇:《列子·兩小兒辯日》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劉禹錫《陋室銘》原文注解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