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這篇文章,銘所居之陋室,表現了不為世俗所拘,不慕名利,不事權貴的傲岸節操和以德為先,安貧樂道,追求自由淡泊生活的思想情趣。此文大約作于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地方官時,這時作者已屢遭貶謫。聯系作者的這種經歷,作為一個積極參加過中唐的政治革新并因此而遭貶斥的政治家,他在這篇文章中所表述的思想,并非只是泛泛地提倡道德修養,而是包含著自己生活遭遇的深沉感慨。在文中,不難看到一個執拗而又堅定、沉郁而又坦然的政治改革失敗者的形象,不難看到作者被迫退出斗爭激烈的政治舞臺后產生的潔身自好的思想情趣和對官場名利的厭棄。因此,作者這篇文章還有著一定的現實針對性。
這篇文章的特色,首先在于立意高。室以陋名,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其室確很簡陋,進一層看,是作者甘居陋室、自適其適,而并不以此為恥、為憂。那么,為什么會如此?作者在文中點出了其中的原因——“惟吾德馨”。正因為有這個“德”,所以即便此室再陋,作者也覺得“何陋之有”。在這里,外在的陋與內在的德形成強烈的反襯。陋室之可銘,并非在其“陋”,而在其“德馨”,使人們感到作者不僅安貧,而且樂道,而之所以能安貧,正因為其樂“道”,此室愈陋,反而愈見作者之德。作者以這樣的思想來銘而警之,立意確實不平庸。
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是文字簡短凝煉,韻中有散,而層次非常清晰。開頭四句,作者首先用比興的方法,以山水引起陋室,以仙、龍比喻“德馨”。以下八句,是作者對陋室的具體描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室中景,詩中有畫,“上”、“入”,化靜為動,煉字精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中人,較之上面寫景又進了一層,不僅景色宜人,而且生活安閑自由,高雅不俗。“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室中事,一正一反,相互襯托。作者層層寫來,具體形象,而筆筆流露出作者不以此室為陋,而“惟吾德馨”的淡泊自在的情緒,表現出作者的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思想。最后四句,作者又分別引證諸葛亮的南陽草廬和揚雄的西蜀草玄亭,以見古賢人皆居陋室而功德滿天下,最后引用在封建社會被推為圣人的孔子的話說“何陋之有”,作者以問句束尾,文勢振起,顯得飽滿有力。《論語·子軍》中孔子說的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這里,劉禹錫只取了后半句,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全文很短小,但寫得完整妥帖,珠圓璧合。
上一篇: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解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陳壽《隆中對》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