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寫齊相鄒忌從與城北徐公比美中受到啟發,諷喻齊王去蔽納諫,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說明了國君必須從諫如流,聽取各方而意見,修明政治,方能治理好國家。
作為歷史著作,《戰國策》中不乏夸張虛構,據繆文遠《〈戰國策〉考辯》一書考證,《戰國策》凡四百九十七篇,屬于虛托者就有九十八篇。如果說,把它們作為“信史”看,似有失歷史真實,但從文學角度來看,大多生動可讀,許多篇什膾炙人口。就《鄒忌諷齊王納諫》而言,鄒忌的進諫、齊王的納諫是為了鞏固其統治,是有一定條件和一定范圍的,所謂“雖欲言無可進者”的理想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在諸侯割據稱雄,攻伐為賢的戰國時代,那種偃武修文就能“戰勝于朝廷”更是幻想。但就文學角度來說,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高的史傳散文,其寫人神形畢肖,細致入微,其情節曲折有致,其語言生動詼諧,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篇優秀的歷史小說來讀。
作者是勾勒人物形象的丹青好手。文章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及肖象描寫,著力刻畫了鄒忌的形象。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可謂儀表堂堂。“朝服衣冠”,攬鏡自照,一句發問“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自滿之情溢于言表。其妻、妾、客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及至徐公來訪,自愧不如,取鏡再照,更覺相距甚遠。一前一后自滿、自愧對比鮮明,深刻地表明了鄒忌受蒙蔽的心情。接下來作品“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管錐篇·杜預序》),披露了鄒忌一段內心獨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為了表現鄒忌善于分析事理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作者尺水興波,把鄒忌與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寫得曲折生動。鄒忌兩次窺鏡,詰問再三,又“暮寢而思之”,妙趣橫生,富于戲劇性。這為下文寫鄒忌一針見血地指出齊王之弊,成功地說服齊王納諫去蔽作了很好的鋪墊。
本文筆法簡潔,剪裁精妙,使文章情節緊湊,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鄒忌諷諫前由一件小事而受到啟發,作為極力敷寫,細膩傳神,繪聲繪色。進諫經過則一筆帶過,惜墨如金。寫鄒忌進諫的效果,作者沒有正面敘寫,而是通過側面來反映,一方面是群臣進諫的情況,“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景,深刻地反映納諫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作者寫納諫改革帶來了國勢強盛,是從鄰國著筆的:“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最后一句議論“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寥寥數語,贊頌了納諫帶來的變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另外,本文語言生動形象,人物對話切合人物身份、個性,逼真傳神。鄒忌之問他與徐公誰美,內容相同而文字略作變化,毫無重復感。妻妾客回答的內容也一樣,但具體語氣又各各不一,其妻的回答極富感情色彩,其妾不甚強烈,而客人的語氣則淡而無情。也正是三種語調的差別,使鄒忌體味到了三人不同的心態,從而準確地分析了事理。齊王作為一個能夠納諫的萬乘之君,鄒忌的一番話使他幡然而悟,一個“善”字既寫出了他對鄒忌的激賞,又表現了他的莊矜尊貴。
上一篇:《孟子·莊暴見孟子》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