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何謂六正?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辭祿讓賜,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家國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謂六正。何謂六邪?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浮沉,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茍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后害,如此者,諛臣也。三曰,內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妒善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構朝廷之亂,如此者,讒臣也。五曰,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貴顯,如此者,賊臣也。六曰,諂主以佞邪,陷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于境內,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是謂六邪。(《擇官》)
【鑒賞】這是魏徵大篇幅地引用漢代劉向《說苑·臣術》中的話。這段以“正則榮,邪則辱”為主題的材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魏徵同意劉向的見解,否則他不會在奏疏上引此長篇大論;二是魏徵是以歷史已有的榮辱觀,來剖析人臣從政時的道德(吏德或官德),目的是提倡正氣,抑制邪氣。
劉向(前77—前6),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說苑》一書,系劉向分類纂輯先秦到漢初的史事與傳說,雜以議論,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點。卷二是《臣術》篇,以榮辱觀來論述官德。
榮辱的觀念源遠流長。在古代典籍中,荀子是第一個以榮辱為題,寫了專篇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相對于他那個時代來說,比較系統而又有相當深刻社會內容的榮辱觀。“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即以儒家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作為判斷榮辱的標準。榮辱觀是一種道德評價。榮指榮譽或光榮,是人們對高尚的行為所作的客觀評價的主觀感受。辱指恥辱,是人們對違背公共利益的邪惡行為的否定和貶斥,以及個人因行為過失而形成的羞愧體驗。不同的民族與社會階層對榮辱的看法,不盡相同。如商人以獲利為榮,而虧本則羞愧難當。文人以金榜題名為榮,以名落孫山為辱。
魏徵承繼劉向的榮辱觀,以為臣子的行為,有“六正”、“六邪”兩類。“六正”中第一類人是“圣臣”,能“預禁于未然之前”。他們具有超前意識,在征兆還不顯著的時候,就能覺察到國家存亡的關鍵,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使君主處于榮耀顯赫的地位。第二類人是“良臣”,以“日進善道”為特征。他們很虛心,不斷地向君主提出好的意見與計策。對君主正確的言行就積極推行,對錯誤言行則盡力匡正。“忠臣”被列為第三等,魏徵用“夙興夜寐,進賢不懈”來描繪他們。他們日夜操勞,堅持不懈推薦賢人,引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來鞭策君主奮發向上。第四類人是“智臣”,有著“明察成敗”的認識能力。他們對于朝廷的成敗看得很清楚,及時采取措施堵塞漏洞,做到轉禍為福,使君主解除憂慮。至于以“奉文守法”為宗旨的“貞臣”,是為第五類人。他們奉公守法,照章辦事,不收受禮物,推辭祿位謙讓賞賜。第六類人為“直臣”,特點是“所為不諛”。他們生于昏君當道的亂世,不僅不阿諛奉承,而且還能“敢犯主之嚴顏,面言主之過失”。
“具臣”、“諛臣”、“奸臣”、“讒臣”、“賊臣”、“亡國之臣”,是為“六邪”。“具臣”以“與世沉浮”為其行事準則。他們安于官位,貪求俸祿,左右觀望,隨波逐流,這是“六邪”中的第一類人。第二類人為“諛臣”,他們“偷合茍容”,跟著君主轉,君主說好與對,他們也說好與對。背后打聽君主的喜好并加以奉進,“以快主之耳目”、“與主為樂,不顧其后害”。第三類是“奸臣”,他們“巧言令色,妒善嫉賢”,外表上謹慎而內心險惡得很。想要提拔的人,只講長處而掩飾不足;想要排斥的人,盡講過錯而隱藏美德。他們的所作所為,使得君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讒臣”為第四類人,他們擅長于挑撥離間,“內離骨肉之親,外構朝廷之亂”。“賊臣”屬第五類人,他們大權獨攬,結黨營私。他們借用君主的名義來行事,使得自己尊貴顯赫。“亡國之臣”是第六類人,他們“是非無間”,用花言巧語來討好君主,讓君主陷于不義。他們“白黑無別”,讓君主的惡行遍布境內,還在四鄰臭名遠揚。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歷代歷朝均勵行“德治”,重視官德的建設。官吏的主要職責是“事君”與“役民”。魏徵的“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恥”的主張,主要體現在“事君”上。因而如何選擇官吏,就是執政者的一個重要課題。魏徵說,“進忠良,退不肖”講了十多年了,但效果不好。原因是言行不一,“言之是也,行之非也”。他希望唐太宗選拔官吏時,要做到“循名以求其實”;在官吏考核上,要賞罰分明,“賞不遺疏遠,罰不阿親貴”。這樣就能達到“邪正莫隱,善惡自分”的效果。這是擇官的具體措施。同時要明確指導思想,即“以公平為規矩,以仁義為準繩”。唐太宗十分嘉許地采納了。
上一篇:貞觀政要《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行幸第三十七》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