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二年,太宗謂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來命卿舉賢,未嘗有所推薦。天下事重,卿宜分朕憂勞,卿既不言,朕將安寄?”對曰:“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dāng)時,不借才于異代。豈得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后為政乎?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德彝慚赧而退。(《擇官》)
【鑒賞】“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是唐太宗選拔人才的宗旨。類似的表達(dá)有“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崇儒學(xué)》)、“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擇官》)等。太宗對右仆射封德彝講了這一要點(diǎn),讓封德彝舉薦賢才。封德彝以當(dāng)今無“奇才異能”為由,沒有推薦。唐太宗說,用人如同用器,各取所長。又舉了周代的例子,說明哪個朝代沒有賢才,只怕遺漏而不了解罷了。封德彝聽了以后,慚愧地退出了。唐太宗相信,人才就在今世,隨時留心,從新人、敵人那里,可以得到許多文武奇才。天下要長治久安,“惟在得人”。
“得人”就要有人才選拔的標(biāo)準(zhǔn)。唐太宗的標(biāo)準(zhǔn)有三個不問。一是不問士族與庶族,只要有才能都委以重任,意在打破魏晉門閥制度的界限。門閥制度胚胎于東漢,形成于魏晉,極盛于南北朝。當(dāng)時家世聲名是衡量身份的標(biāo)準(zhǔn),只有祖輩做過大官,名望很高,且代代相傳相繼做大官的人,方能列入士族。魏文帝曹丕實(shí)行的“九品中正制”,選用官吏??醇沂莱錾?,成為世襲官僚。門閥士族又能通過相互通婚,構(gòu)成一個世家大族的階層,堵塞了庶族從政的道路,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唐去魏晉南北朝不遠(yuǎn),門閥制度還在社會各個領(lǐng)域發(fā)揮著它的影響。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山東的崔、盧、李、鄭四個大姓雖已衰落,但依然驕傲自大,以聘禮多寡來決定是否與其他家族通婚。唐太宗選拔人才堅持士庶并舉的方針,既有士族中的長孫無忌、崔禮源、杜如晦、高士廉、王珪、韋挺、李玄道等人,又有庶族中的房玄齡、侯君集、張亮、馬周、魏徵等人。崔敦禮“世為山東著姓”,從中書舍人擢升為兵部侍郎,一直到兵部尚書。他的特長是“深悉蕃情”,這對急需撫平四夷的唐太宗來說,故“凡所奏請,事多允會”(《舊唐書·崔敦禮傳》)。
二是不問官僚世家還是民間布衣,一視同仁。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馬周。馬周出身寒微,好學(xué)不倦,精通儒家經(jīng)典。到長安做了中郎將常何的門客,常何在玄武門之變時立下了大功。唐太宗在貞觀五年(631年)下令,文武百官都要上書陳時政得失,一介武夫的常何寫不出奏章,便叫馬周代擬。奏章共20條,條條與唐太宗的想法不謀而合。唐太宗很是詫異,召常何一問,方知是馬周所寫。當(dāng)天就下令把馬周召來,馬周還沒有到,“凡四度遣使催促”(《任賢》)。很快就被授予監(jiān)察御史之職,后升為中書侍郎、中書令,此外他還兼任了皇太子李治的老師。來自民間的馬周,既無裙帶關(guān)系又無資蔭可藉恩賜,但他深諳民瘼,所主張又切近社會的實(shí)際情況。歐陽修說,馬周與唐太宗的君臣際遇,實(shí)在是太奇異了。馬周“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非王佐才,疇以及茲”(《新唐書·馬周傳》贊語)。留意從布衣中“得人”,還體現(xiàn)在貞觀年間五次下達(dá)求賢詔書,見于今人搜集的《唐太宗集》?!霸斍蟛颊?,莫若薦賢之典”(《薦舉賢能詔》)、“務(wù)得奇?zhèn)?,稱朕意焉”(《求訪賢良限來年二月集泰山詔》)。招致賢才是天下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這比金銀財寶更為珍貴,這是唐太宗的真實(shí)想法:“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帝范·求賢》)其實(shí),標(biāo)準(zhǔn)一和標(biāo)準(zhǔn)二都表明了唐太宗一個相同的用人觀,即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三是不問心腹故舊與昔日仇人,任用以是否有公心與才能為準(zhǔn)繩。監(jiān)察御史陳師合上了《拔士論》,說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人兼任數(shù)職。話說得比較含蓄,而矛頭是針對“房杜”的。當(dāng)時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由兩人裁定。唐太宗對戴冑說:“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齡、如晦,非為勛舊,以其有才行也?!?《杜讒邪》)信用心腹之人,對政治家來說是不足為奇的;但提拔昔日敵人陣營中的才能之士,非得有寬容之心不可。唐太宗在后一方面做得很是完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魏徵,這在《任賢》的鑒賞中已有論述。貞觀六年,唐太宗對臣下說:“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新唐書·魏徵傳》)即位之初,使用故舊中有才能之人,但不授其中庸才以官職。有人建議對他們授以武職,保衛(wèi)宮廷。唐太宗沒有接受,“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公平》)。這也是貞觀君臣們的共識。魏徵在貞觀十四年(640年)上疏時說:“若舉得其人,何嫌于故舊;若舉非其任,何貴于疏遠(yuǎn)?!?《君臣鑒戒》)三個不問,讓唐太宗網(wǎng)羅了一大批謀臣猛將,形成唐初將相輩出、一代英杰云集的景象。
上一篇:貞觀政要《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