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惻第二十》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采無已,至于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宮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貞觀二年,關中旱,大饑。太宗謂侍臣曰:“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檢,出御府金寶贖之,還其父母。
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卒,太宗聞而嗟悼,出次發哀。有司奏言:“準《陰陽書》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義,同于父子,情發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貞觀十九年,太宗征高麗,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門樓撫慰之。有從卒一人病,不能進,詔至床前,問其所苦,仍敕州縣醫療之,是以將士莫不欣然愿從。及大軍回次柳城,詔集前后戰亡人骸骨,設太牢致祭,親臨,哭之盡哀,軍人無不灑泣。兵士觀祭者,歸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兒之喪,天子哭之,死無所恨。”太宗征遼東,攻白巖城,右衛大將軍李思摩為流矢所中,帝親為吮血,將士莫不感勵。
〔注釋〕①愍:同憫,憐憫。 ②求采:指到各地去求取收羅婦女。 ③離宮別館:行宮,天子出巡時所居住的宮室。 ④伉儷:夫婦、配偶。 ⑤掖庭:宮殿中的旁舍,妃嬪所居住的地方。隋唐時在大內的西邊設有掖庭。 ⑥鬻:出賣。 ⑦杜淹:字執禮,杜如晦之叔,富有才干,博學多聞,唐太宗即位后,召為御史大夫,所舉薦引進的官員近四十人,后皆知名。 ⑧御府:皇家收藏財物的地方。 ⑨襄州:今湖北襄樊。 ⑩與《資治通鑒》有異,后者記載其死于貞觀六年(632年)夏四月辛卯。 次:處所。 發哀:吊喪。 準:依照,依據。 《陰陽書》:主要內容為辦理喪葬中的“風水”、“擇日”等。 辰:辰日,古人用十二地支計日。 次:駐扎,一般指行軍于一處停留在三宿以上。 定州:今河北定州。 柳城:今河北灤縣東南。 太牢:古代帝王舉行祭祀禮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稱“太牢”。一般用來祭祀社稷。 白巖城:今遼寧遼陽東。 李思摩:頡利族人,唐初歸順,被封為和順郡王,賜姓李,為化州都督,唐太宗時以右衛大將軍從征高麗。
【鑒賞】本篇主要內容為通過唐太宗的一些言行來說明其仁惻之心。
“仁”已出現在前《仁義》篇中,內涵極為豐富。本篇中的意思是“仁愛”,即《論語·八佾》中的“愛人”。惻,即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孟子以為這是一種人性中先天固有的善端。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人們會下意識地去救他,而沒有任何功利的考慮,是一種直覺的反應。惻隱之心,孟子又稱之為“不忍人之心”。有惻隱之心,人們才會愛人;君王有不忍人之心,他才會去關愛百姓,行“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故“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作為君王,唐太宗強調要以仁政治國(見《仁義》篇)。本篇從多個側面體現出唐太宗是如何把仁政付諸于實際行動的。
大規模釋放宮女之事,據史載為兩次。一次是在武德九年(626年),因整頓宮殿,唐太宗下詔放出一批宮女,《新唐書》和《舊唐書》均稱有三千余人。另一次是在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派遣左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等,于掖庭西門簡選宮人放出回家,數字不詳。唐太宗自稱,數年來共放出宮“三五千人”(《魏鄭公諫錄》卷四)。為何要釋放宮女?節省財務開支是一個考慮。《隋書》中載,隋煬帝時,宮女有數十萬之眾。唐初,唐高祖李淵下詔放出部分宮女,任由其嫁人。到了貞觀時期,宮女仍有數萬之多。唐太宗上任伊始,經濟凋敝,國力仍較貧乏,眾多宮女中“無用者尚多”,“虛費衣食”(《資治通鑒》卷一九三),對閑置宮女的釋放能節省大量開支。但他同時也指出,此舉還有“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的目的。其頒布的《放宮女詔》中說:“恐茲幽閉,久離親族。一時減省,各從罷散。歸其戚屬,任從婚娶。”(《全唐文》卷四)唐太宗對于幽閉深宮的宮女,是充滿體察和憐憫的,他愿意讓她們的人性與人情得到滿足。晉朝的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嬪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大約有一萬人之眾。滅吳國之后,晉武帝把吳國皇帝孫皓的五千宮女帶回洛陽,全部收納在自己的后宮。更荒唐的是,晉武帝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與晉武帝相比,唐太宗對后宮之“仁”實屬難得。
貞觀二年春旱,造成了大饑荒,有人賣子為生。唐太宗得知后,自責地說:“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命令御史大夫杜淹巡視災區,拿出御府中的金銀財寶,贖出被賣小孩交還給父母,體現出對骨肉分離的百姓之關愛。隨后唐太宗還頒發了皇帝專用的“罪己詔”,大意是說自己一人有罪,愿意承擔一切災難責罰,請上天讓老百姓安寧豐足,等等。詔書頒發不久,果然下雨,老百姓十分高興。
唐太宗的仁惻之心,也體現在對待臣子上。張公謹是太宗玄武門兵變的得力助手之一,后與李靖一起平定東突厥有功,升遷至襄州都督,但英年早逝,39歲死于任所。唐太宗聞奏,哀傷不已,欲出宮吊喪。有關官員奏說辰日不宜哭泣,意欲勸阻太宗。此為唐初流行的社會風俗,遇辰日連父母重哀也不能哭。但唐太宗言“君臣之義,同于父子”,自己哀悼張公謹是真情流露,于是不理辰日的忌諱而為公謹哭喪。唐太宗在親征遼東的過程中,右衛大將軍李思摩被亂箭射中。太宗不顧自身安危,親自為他吮出毒血,讓眾將士大為感動振奮,后唐軍大敗高麗援軍,拿下白巖城。《孟子·離婁下》有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事君如腹心。”唐太宗能真心關愛臣子,臣子誓死效忠則為自然之理。太宗的仁愛,對普通士兵同樣適用。征高麗途中,撫慰士兵,詢問、治療病重者及親設太牢隆重祭奠陣亡將士,等等,讓全軍及士兵家屬都深深感動,心甘情愿追隨太宗征戰。太宗親為吮血的李思摩,本是突厥頡利族人。唐初歸順,被封為和順郡王,賜姓李,后為右武衛大將軍。唐朝建立后,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長期征戰和收服,征突厥,平吐谷渾,唐藏聯姻,征高麗等。周邊各族、各國多臣服于大唐。太宗對李思摩此舉,不僅是對將士的關愛,也體現了對各族臣民一視同仁的仁愛之心。
綜上,后宮、百姓、臣子、將士,各個階層都感受到了唐太宗的仁愛之心。從貞觀之始至執政末期,唐太宗始終愛臣民如子,以仁憫之心待民施政,由是民心歸一。
上一篇:貞觀政要《仁義第十三》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從諫如流》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