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賦第三十三》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二年,太宗謂朝集使曰:“任土作貢,布在前典,當州所產,則充庭實。比聞都督、刺史邀射聲名,厥土所賦,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極為勞擾,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貞觀中,林邑國貢白鸚鵡,性辯慧,尤善應答,屢有苦寒之言。太宗愍之,付其使,令還出于林藪。
貞觀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貢方物。太宗謂群臣曰:“向使中國不安,日南、西域朝貢使,亦何緣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懷危懼。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朕提三尺劍以定四海,遠夷率服,億兆乂安,自謂不減二主也。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懼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諫,以相匡弼。若惟揚美隱惡,共進諛言,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貞觀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其莫離支遣使貢白金。黃門侍郎褚遂良諫曰:“莫離支虐殺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興兵,將事吊伐,為遼東之人,報主辱之恥。古者討弒君之賊,不受其賂。昔宋督遺魯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百官象之,又何誅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置諸大廟,其若之何?’夫《春秋》之書,百王取則,若受不臣之筐篚,納弒逆之朝貢,不以為愆,將何致伐?臣謂莫離支所獻,自不合受。”太宗從之。
貞觀十九年,高麗王高藏及莫離支蓋蘇文遣使獻二美女,太宗謂其使曰:“朕憫此女離其父母兄弟于本國,若愛其色而傷其心,我不取也。”并卻還之本國。
〔注釋〕①朝集使:唐因漢制,各州每年遣使者朝集于京城,謁見皇帝,稱朝集使。 ②庭實:諸侯之國互訪,或朝見周天子時把貢物陳列在中庭,稱為庭實。 ③都督、刺史:唐時地方長官。都督為州的軍事統領,刺史為州的行政長官。 ④林邑:即占域,越南中南部一個古國。 ⑤疏勒:西域古國名,都城在今新疆喀什。 ⑥朱俱波:西域古國名,故地在今新疆葉城。 ⑦甘棠:西域古國名。 ⑧日南:越南古國名,在今越南中部。 ⑨莫離支:高麗官名,相當于唐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 ⑩虐殺其主: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泉蓋蘇文弒其國王武,立王弟之藏為國王,自為莫離支官,把持朝政。 九夷:古人泛稱居住在東方的民族為夷。 “昔宋”句:宋,春秋時國名。督,字華父,宋戴公之孫。魯君,魯桓公。郜,古國名,為宋國所滅。郜鼎,郜國所造鼎器。《左傳·桓公二年》:宋華父督弒其君殤公與夷,以郜鼎賄魯桓公,遂為宋相。 大廟:祖廟。 臧哀伯:魯國大夫臧孫達。 遷九鼎于洛邑:傳說夏鑄九鼎,象征九州,奉為國寶。商湯滅夏,遷九鼎于商邑;周武王滅商,又遷九鼎于洛邑。 筐篚:方形為筐,圓形為篚。此指賄賂之物。
【鑒賞】貢賦即賦稅。下之所供為貢,上之取下為賦。本篇主要是記錄了貞觀時期君臣對納受貢賦的看法和議論。
第一段是說,唐太宗發覺“任土作貢”中的不良之風,告誡朝集使,不能用異地的物品來替代本州的貢物。歷朝歷代,都有地方將其稀有物產(方物)上貢朝廷的土貢制度。那是“任土作貢”的本意。唐太宗說,一些地方官為了獲得朝廷的稱贊,嫌本土方物不好,就到異地去尋找替代品。唐太宗以為,這樣的風氣一旦演變成習俗的話,就會造成對百姓“極為勞擾”的后果。他告訴朝集使,不允許地方官去轄區以外的地方尋求貢賦,一定要改掉這一弊病,保持“任土作貢”的本意。
另外三段,則涉及朝貢制。林邑國送來能善于應答的白鸚鵡,高麗國進貢白金,并貢獻來兩個美女。太宗不貪求貢賦,對于外國貢獻的方物往往婉拒。因白鸚鵡屢有不喜北方寒冷的“話”,唐太宗就把它還給了林邑國的使者。又將高麗美女送回故土,乃是考慮到她們離開了父母兄弟,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美色而傷害了她們。這體現了唐太宗的憐憫之心。唐太宗汲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的歷史教訓,因貢賦而想到國家的興衰,從而不貪戀財物,退還貢品,獲得了臨邑屬國及后世的贊許。
朝貢制度起源于先秦的封建制。周天子分封諸侯,建立了朝貢制度。后被推廣到中國與周邊少數民族及國家之間的關系中,最后擴大到所有來訪國家的交往上。這是體現中國與藩屬之間關系的一種制度,秦漢以后有進一步的發展,朝貢走向制度化。在西漢,主要通過與匈奴的關系體現出來。《淮南子·原道訓》中有“海外賓服,四夷納職”的話,“職”就是貢品。至隋唐時期已初具規模。唐設鴻臚寺,專門管理諸蕃朝貢的接待工作:“蕃國朝貢:每使至,鴻臚勘問土地風俗、衣服貢獻、道里遠近,并其主名字報。”(《唐會要》卷六三《諸司應送史館事例》)貞觀年間,唐王朝國勢日漸強盛,外國都派遣使者前來交納貢賦。唐太宗與褚遂良對朝貢的熱議,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從褚遂良的上疏中,不難察覺崇尚忠義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對外關系上的體現。他說春秋時宋國的華父督殺了宋殤公,把郜鼎獻給魯桓公。收下郜鼎后,魯桓公放置在祖廟里。魯大夫臧哀伯上諫來勸阻,認為國君要顯揚道德,杜塞邪惡,現今收受殺害國君的罪人的朝貢,以后憑什么理由去討伐呢!褚遂良以為,泉蓋蘇文殺害高麗國君再向唐朝進貢白金的行為,與華父督是沒有區別的。唐太宗接受了褚遂良的意見,說明是否接受貢品,還有一個道德標準在內,那就是以忠義為核心的儒家倫理。
宋元時期貢賦在制度上漸趨完善,對貢期、貢使接待、貢物轉運和回賜的規格,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宋朝在各港口設“來遠驛”接待貢使,具體由禮部負責。至于對貢使的回賜也日益規范化。明代為頂峰期,制度尤為縝密。朝貢成為明代官方壟斷海外貿易的手段,非朝貢不得互市。入清以后,朝貢制度衰落。因清王朝所處的國內與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利于朝貢制度的推行。朝貢國數量大幅減少,僅為6個,大大少于宋朝的26個。朝貢的經濟意義上升,而不再是宣揚“天朝上國”威儀了。更主要的原因是這時的中國及其朝貢國,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二千多年的朝貢制度到晚清,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朝貢制度對官場有很大影響,下屬給上司和權貴送方物是于古代盛行,成了心照不宣的常例。《水滸傳》中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生辰綱就是地方官員向太師蔡京進貢的貴重禮品。可見進貢之風愈演愈烈。
上一篇:貞觀政要《謙讓第十九》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貪鄙第二十六》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