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颎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隋室安危,系其存沒。煬帝無道,枉見誅夷,何嘗不想見此人,廢書欽嘆!又漢、魏已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是,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玄齡對曰:“臣聞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今圣慮所尚,誠足以極政教之源,盡至公之要,囊括區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懷,豈有與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公平》)
【鑒賞】這是唐太宗與房玄齡的對話,“公平正直”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兩人的共識。“公平正直”就是傳統公正觀,其初始形態在先秦就出現了。《荀子·賦篇》中就有“公正無私”的概念。韓非更多地把“公正”應用于政治領域的運作中:“故群臣公政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然則人主奚勞于選賢?”(《韓非子·難三》)臣民們推舉人才時,不要隱匿賢人,也不要不薦舉不肖之人。這樣君主就不必為“選賢”擔心了,可以做到無為而治。在傳統的“公正”觀中,“公”主要是對統治者或執政者的要求,是君主的執政理念、為政之要。《呂氏春秋》有《貴公》與《去私》篇。《貴公》篇講,理想中的執政者應以天下為重,以公平為準則。“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呂氏春秋》作者引用了《尚書·洪范》中的話,也是房玄齡所引的話,說沒有朋黨,沒有偏私,治理天下的道路是正直的、暢通的。“公”的含義,是指行為的正當與公正,去治理天下。《去私》篇的宗旨,是說執政者要去除私心。舉了祁黃羊的例子,他向晉文公薦舉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仇敵解狐,另一個是自己的兒子。這叫“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公平》篇中有唐太宗引用這句話的記載。其實唐太宗不只是征引,而且實踐了此話。對宿敵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部下,唐太宗是先于秦王府的舊部下給予了提拔。聽到怨聲后,唐太宗依然不改初衷。唐太宗重用魏徵,是“外舉不避仇”的典范。魏徵先是依附竇建德,竇建德事敗,做太子李建成的洗馬。他力勸李建成防秦王李世民奪位。但唐太宗不究往日恩怨,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歷任秘書監、侍中、太子太師。魏徵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采納。又如虞世南,隋時為秘書郎、起居舍人。入唐后,授弘文館學士。貞觀時,官至秘書監,后授青光祿大夫。每與唐太宗論及古今政事,必為規諫,為唐太宗所敬重。唐太宗稱魏徵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大量收羅前朝人才,而以寬恕之心待之,這就是唐太宗心目中的“公平”。“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是唐太宗對房玄齡說的話。公平,就是寬容而無私心。“公平正直”的核心,就是以公心去對待一切。樹立公心,就要去除私心雜念。在處理人和事的行動中,不因以往的恩怨與是非,不因親人、舊部下、仇敵的糾葛,產生任何偏差。公則平,即能平等地對待人和事。這樣去處理政務,心中自然感到正大光明、理直氣壯。
入宋以后,對“公正”的論述不絕于書。集理學大成的朱熹說:“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一言之中,體用備矣。”他指出,“惟公然后能正”(《朱子語類》卷二六)。“公”是“體”,“正”是“公”之“用”。唯持“公心”,處事才能無偏無頗,才能得之理。“公”是實現“正”的前提,“正”是“公”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明代名臣呂坤在《呻吟語·治道》中說:“‘公正’二字是撐持世界底。沒了這二字,便塌了天。”英國經濟學家、道德哲學家亞當·斯密也說了相類似的話:“正義猶如支撐大廈的重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道德情操論》)兩人都肯定了“公正”作為社會價值對于維系社會秩序的重大意義。
自近代以來,西文“justice”一詞被譯為“公正”或“正義”,西方關于“公正”(“正義”)的理論學說也大量引入中國。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文本出版以后,“公正”就成了舶來貨,很少有人去深入發掘自己先人的“公正”或“正義”的思想。一談到“公正”,人們頭腦里的第一反應,就是從西方人那里去尋找理論依據和學術滋養。以往許多學術論著,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中國傳統“公正”觀的研究。《貞觀政要》有《公平》的專篇,參與討論的不只是唐太宗與房玄齡,還有戴胄、魏徵等人,內容相當豐富。“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是中國古代執政者關于治國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應當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貞觀政要《災祥第三十九》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畋獵第三十八》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