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是最“小”的一部,說它最“小”,乃是從它的篇幅、字數上說的。現今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中的《孝經》(唐玄宗作注,宋人邢昺作疏),采用的是“今文”本,其經文部分僅有一千七百七十八字,比較起來,它的篇幅大約相當于《論語》或《禮記》中的一個章節。然而,篇幅最“小”的《孝經》,其地位與影響并不低,也不小。
《孝經》(今文本)分為十八章,全文均圍繞著儒家“孝”的觀念進行多方面的闡發和解說,集中地宣揚了“孝道”和“孝治”的思想。事實上,要研究《孝經》的所有問題,首先應該對《孝經》本文的旨趣有一個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因此,下面我們將按經文的順序,逐章地把《孝經》翻譯成白話文,并在各章之后加以簡要評介,以幫助讀者完整地了解其內容。
一、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中,曾子在一旁陪侍著??鬃诱f:“先代的圣王有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用它來使天下歸順,百姓能夠和睦相親,上上下下不會相互怨恨。你知道它是什么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道:“學生我不夠聰穎,哪能知道這樣深奧的道理呢?”孔子說:“我所講的這種品德和思想,就是孝道。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教化也由此而產生。曾參,你坐下來,我來告訴你。人的肢體、毛發、肌膚,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應該注意保全它們,不能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起始點。人要遵循天道,建立功業,使自己的名聲流傳于后世,并能夠因此為自己的父母爭得榮耀,這就是孝的最終目標。實行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是出仕以事奉君主,服務于社會,最終建立功業,以顯親揚名?!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飞险f:‘不要忘記你的祖先,要努力地發揚光大他們的美德。'”
《孝經》全文,均以曾參求教、孔子授道的問答形式,來闡述“孝”的內涵、類別、功用和意義。據古籍記載,曾參在孔門的眾弟子中“孝行最著”,所以孔子以孝道傳授予曾參。
本章“開宗明義”,強調了“孝”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它是先代圣王的至德要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也由此產生。“教”字即以“孝”與“文”組合而成??鬃又赋龅摹靶⒅肌迸c“孝之終”,可分別概括為“不虧體”和“不辱身”。“不虧體”,即保全父母所給予的肉體的存在,不得任意毀傷;“不辱身”,即為父母爭得榮耀,揚名顯親,不貽父母以恥辱。而“中于事君”,即出仕事君,服務于社會,建立功業,這正是揚名顯親的途徑。本章是對“孝”與“孝治”思想觀念的總括。略探本章大旨,正在于篇末“事親”、“事君”、“立身”這六字,而最終歸宿卻是自身之立。身立務須本正,正本之道,莫過于以孝事親與事君,于是,《孝經》全書所欲開之宗與所欲明之義在此已昭然若揭了。
上一篇:孝經《現代新儒家對傳統孝道的思考(下)》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第七章 孝治——政治意義的孝》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