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本段孟子問齊宣王,有人能舉重而不能舉輕;能看小而不能看大,這說法是否合理。引出下文的君王愛禽獸而不愛百姓的原因。明:視力。秋毫:秋天鳥獸的毫毛。末:指毫毛的尖。輿薪:一車柴草。本條兩句:視力能看到秋天毫毛的頂尖,卻看不見一車柴草。這是說不是看不見,而是不看。后比喻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成語: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本段孟子問齊宣王,有人能舉重而不能舉輕;能看小而不能看大,這說法是否合理。引出下文的君王愛禽獸而不愛百姓的原因。明:視力。秋毫:秋天鳥獸的毫毛。末:指毫毛的尖。輿薪:一車柴草。本條兩句:視力能看到秋天毫毛的頂尖,卻看不見一車柴草。這是說不是看不見,而是不看。后比喻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成語: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上一篇:《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