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唬骸布诜w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娖涑笋R,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教戒太子諸王》)
【鑒賞】“君舟民水”是對君民關系所作的形象的比喻。以為一國之君好像船,百姓好像水。水能夠載船使之行進,亦能夠顛覆船讓它沉沒。這在《貞觀政要》中出現過五處,三處見于魏徵所言,兩處為唐太宗所說。可見這是貞觀君臣的共識。這里所選擇的是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教誨太子李治所說的話。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最早見于《荀子·王制》載:“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避髯佑昧恕皞髟弧倍?,說明在荀子之前就有這一主張了。君民關系是先秦諸子普遍關心的議題。內中讓人們津津樂道的當為孟子的民本思想了。他從“民貴君輕”出發,主張“制民之產”(給民眾一份固定的土地)、“與民偕樂”(君主不能獨自享樂)。孟子有見于民心的向背,是得天下或失天下的關鍵。他強調“得其民有道”,把民眾所希望的東西,替他們積聚起來;民眾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無非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續。唐太宗以此來統治天下,對孟、荀的民本思想有所繼承。
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異乎尋常地凸顯在人們的眼前。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有“國以人為本”(《務農》)的表述。“人”為避“民”之諱,故“國以人為本”,就是“國以民為本”。究其原委,是他有著畏民情結。他對太子李治說“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這是內證;貞觀六年(632年),魏徵在提出“君舟民水”的比喻后,說“陛下以為可畏”,此為外證(見《政體》)。最有力的證據,是唐太宗親撰《民可畏論》:“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唐太宗把民眾作為令人畏懼的、可以選擇君主的異己力量,其畏民心理源自于隋亡的教訓。隋唐鼎革之際,君臣易位的事實,讓唐太宗認識到推翻暴君在道義上的合理性。畏民情結背后的根源,是民眾取舍君主的現實。親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他,于民眾力量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他教訓群臣說:“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加上窮兵黷武,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滅亡了?;饰蛔婚L,那是君主最害怕的。唐太宗可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但在這一點上與別的君主沒有不同。
如何理解民本思想呢?它要求執政者充分考慮民眾的生存要求,實施對改善民生有益處的措施。由此而來的是,執政者通過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讓民眾的生活狀況得以改善。唐太宗從民本思想出發,孕育出了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撫民主要是讓農民能夠安定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通過推行均田制、獎勵開墾荒地、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等措施,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貞觀之治就出現了。史學家杜佑說:“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八、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通典》卷七《食貨七》)每斗米的價格,五六年中就降下了一半。它強調統治者的政策應以民心為轉移,包含著一定的民主因素。在古代中國,統治者有民本思想的話,這個社會就會有穩定、健康的發展。貞觀之治的出現同民本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另一方面看,民本論者往往是一個君權論者。傳統的民本論,不注重民眾的權利,與現代的主權在民說,是有本質差別的。但平心而論,像唐太宗那樣,強調“國以人為本”,認同民眾的意向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有制約作用。這在古代專制體制下,其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上一篇:貞觀政要《杜讒邪第二十三》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求治必委之于君子》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