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江雨望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崔涂
細雨滿江春水漲,好風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無歸意,一度逢花一斷腸。
說來也巧,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天府之國四川,不僅多次成為在劫帝王避亂茍安的圣地,而且,也成為相當多的文人才子游覽山川,避災躲難,左遷貶官,求取功名的場所。諸如李白、杜甫、許渾、王建等人,都先后多年在巴山蜀水之間浪跡滯留,寫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崔涂在晚唐詩壇上只能說小有名氣,也曾“壯歲上巴蜀”(《唐才子傳》),在四川先后逗留三年,寫過一些感物而發、觸景生情的離怨之作,這首《江雨望花》是其中最好的一首。
“細雨滿江春水漲,好風留客野梅香。”詩人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一幅雨中江天的壯闊圖景。濛濛細雨淅淅瀝瀝地灑在寬闊浩瀚的江面上。江水陡漲,漫延到兩岸山坡上;春風拂面,送來了遠處山上野梅花的縷縷清香。詩人緊緊抓住細雨,春水、好風,野梅四個蜀江初春的旖旎風物,突出了眼前景物之美,令人流連忘返。“好風留客”一語用擬人手法,形象地概括了川蜀風光之美,能羈縻來自他鄉的游子遷客,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此時此地看到此景時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
面對這一片喜人的蜀國風情,詩人應當隨之而生賞心悅目之感,但是后邊兩句詩的內容和前兩句卻截然相反,抒發的卻是令人心碎腸斷的悠悠鄉愁。“避秦不是無歸意,一度逢花一斷腸”。詩人借用《桃花源記》的典故,表露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心理。崔涂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秋入蜀赴舉,參加僖宗在蜀中舉行的省試,沒有考中,于是就又留下來準備下一年的省試。因此,詩人說他滯留川蜀不是不想歸去,而是為了求取功名,不得不客居在這里。每逢早春山花爛漫、春意盎然之際,自己都曾觸景傷情,想起家鄉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會禁不住涕淚縱橫,肝摧腸斷。末句詩中兩次用到“一”字,正好說明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家鄉,一旦感物觸景,就會悲從中來,傷心垂淚。
這首詩最大藝術特色是,詩人運用鮮明的反襯手法,用川蜀風物之美來反襯詩人內心思鄉之哀,極富于感染力。詩人的內心是矛盾的,他既留戀川蜀風物,一心追求功名,考中進士,以實現他“達即匡邦”的奮斗目標,下決心“青云如不到,白首亦難歸”(《春日郊居酬友人見貽》);但又時常是“蝴蝶夢中家萬里”(《春夕》),依然眷戀家鄉的親人、山水,還想著“達即匡邦退即耕”(《春夕》)的退身之路,這大概就是封建社會中,許多知識分子面對功名利祿和寬松閑適的鄉居生涯,在何所抉擇,何所適從問題上一種矛盾變態心理的真實寫照吧。
上一篇:高蟾《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崔涂《殘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