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香花·題瑞香花X》詠瑞香花詩鑒賞
楊維楨
秾香拆麝臍,細蕊秀鶴頂。
東風故飄蕩,薰人醉不醒。
乍暖還寒的早春,沉寂的百花園漸漸熱鬧起來了。幾乎與迎春、山茶同時盛開的,便是瑞香花。
瑞香花屬瑞香科常綠灌木,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花之一。據《灌園史》載:早在戰國年代,屈原就在《楚辭》中稱其為“露甲”。不過,它真正受到人們的珍愛與栽培,是在宋代。宋、元、明、清的詩人,詠瑞香花的篇什不少。明人陳淳的這首《題瑞香花》五言絕句,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它的姿容秀逸與芳香襲人。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作者把瑞香的芬芳,比作麝香。麝,是一種蹄小耳大的鹿科動物,雄麝臍與生殖孔之間有麝香腺,分泌的麝香可作名貴的香料與藥材,故麝又名“香獐”。作者把瑞香的花蕊,比作仙鶴的頂冠,以此來襯托瑞香花的風姿飄逸。詩的后兩句,是寫春風蕩漾之際,瑞香花香氣襲人,令人聞而陶醉。宋代詩人,詠瑞香之作頗多,如范成大贊它:“花氣醉人秾勝酒,”朱淑真愛它:“彈壓芳菲入醉鄉!”王十朋稱它:“江南一夢后,天下仰春芬。”這都和陳淳“薰人醉不醒”的見解是相同的。
據《群芳譜》載:瑞香花有黃、紫、白、粉紅等色及二色花、梅子花、串子花之分,其中“惟攣枝花紫者,香更烈”故瑞香別名又稱“蓬萊紫”。歷代詠瑞香花的詩篇,幾乎都愛紫瑞香,蘇軾詩:“幽香結淺紫”;陳造詩:“紫囊拆蘭麝”;范成大詩:“紫紫青青云錦被”;朱淑真詩:“玲瓏巧蹙紫羅裳”;周必大詩:“粉面固宜垂紫袖”:以及楊萬里的“紫蓓蕾中香滿襟”。這些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紫瑞香的色香體態。而它在《花經》中得到的品評是:“紫風流一品九命”。
因瑞香盛開于“萬粉叢芳破雪殘,曲房深院閉春寒”的時光,因此它被譽為“一株當三春”(葉適《新移瑞香……》),“臘后春前別一般”。(張孝祥詞)。在古代,不少好花者為了觀賞瑞香初綻的風韻,樂于作冒寒踏雪之行。往往有某一位詩人作了詠瑞香的篇章,就引出不少和韻之作,蘇東坡、周必大、陳憲章等詩人都為瑞香花寫過次韻酬唱的詩篇。可見瑞香在古代已被人們視為花中之珍品了。
瑞香花名的由來,源于宋代。據《清異錄》載:“廬山瑞香花,始緣一比丘晝寢磐石上,夢中聞花香酷烈,及覺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謂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原來瑞香的名字,還有吉祥之意。《灌園史》作了旁證:“花名露甲,至有廬山一事,始易今名耳。”
瑞香花雖是早春之花,但其性畏寒怕熱,“冬月須收暖室,或窖內,夏月置之陰處,勿見日”。今人育瑞香,已積累了不少經驗,除給它保暖,還要多施肥料,不然翌春是不會開花的。但澆肥又不能太猛,據《澆灌》一書所載:“瑞香惡太濕”,“最忌人糞,犯之輒死。”“須河水多澆之,以解其咸。”可見育瑞香是大有學問的。瑞香在今天不僅是助人雅興的品花,還是名貴的藥材與工業用料。其花、葉、根皆能入藥,消腫止痛,頗有功效。其枝干皮纖維是制造高級文化用紙的原料。至于在嶺南一帶,人們還有食用瑞香的風俗,其味甜美芳甘,十分爽口。
《題瑞香花》詩作者陳淳,是明代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陳淳,一個是宋代人陳淳,字安卿 號北溪,與朱熹同時,其人博學多才,朱熹贊嘆他:“無書不讀,無物不格。”又對人說:“南來吾道得一陳淳。”陳淳著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但此書在文壇沒有多大影響。他另著《語孟大學中庸口義》,其見解與朱熹相差無幾,同是禁錮人們頭腦的理學思想。后一位陳淳,是明憲宗年間的文學家,江南蘇州人,與大畫家文征明是書畫知己,他性格開朗,辭官浪跡江湖,約卒于花甲之年。
“莫愁冷艷無人愛”。詩人特別點出了瑞香花的冷艷,是更為可愛之處,同時也肯定了瑞香花在早春花壇的獨特地位。一直到桃花盛開的季節,瑞香才把迎來的春光留給群芳。
上一篇:楊維楨《瑞香花》詠瑞香花詩賞析
下一篇:蕭察《詠百合詩》詠百合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