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虞美人宜州見梅作》詠梅花詩鑒賞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來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少年心。
此詞作于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的初春。在上一年的夏天,黃庭堅受到政敵的迫害,被貶到宜州(今廣西宜山縣)。在當時,宜州是一個荒僻之地,且多瘴癘之氣,所以詩人不敢攜帶家屬,獨自南來。宜州官府秉承奸相蔡京等人的意旨,繼續(xù)對黃庭堅進行迫害,不準他在城里居住。詩人被迫搬到城南,租了一間四壁透風的破屋棲身。詞的上片寫詩人見到梅花后的驚喜之情。黃庭堅自從紹圣元年(1094)遭受《神宗實錄》的史禍以來,已在貶謫遷徙之中度過了十個年頭,他是多么想念遠在江南的家鄉(xiāng)啊! 如今,他在這荒僻的郊野忽然見到早發(fā)的梅花,倍感親切:這梅花分明是身兼二任的使者,她既帶來了故鄉(xiāng)的慰藉,又帶來了春天的消息! 詩人接著又追記他見到梅花的過程:夜來風細,詩人雖然臥在四壁透風的破屋里,也遲遲沒有嗅到梅花的幽香,滿以為梅花尚未盛開。沒想到晨起一看,向南的梅枝上已經(jīng)繁花似錦!由于詩人把梅花視為來自故鄉(xiāng)的親人,又由于詩人對她盼望已久而以為她會姍姍來遲,梅花的突然怒放就使他喜出望外。詩人在此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述見花后的心情,再敘見花之過程,正是為了突出他的驚喜之情。
可是,詩人畢竟是以垂老之身,處荒遠之地,不但壯志銷盡,還鄉(xiāng)無望,而且連一直是患難與共的家人如今也都遠在永州(今湖南祁陽縣)。所以,當驚喜的心情平靜以后,一種寂寞、凄涼的情緒又油然而生。面對著皎潔妍麗的梅花,詩人心中浮現(xiàn)了昔日對鏡弄妝的倩影。“玉臺”是指玉雕的鏡臺。據(jù)說南朝宋壽陽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臥于含章殿的簷下,有梅花飄落在她額上,成“五出之花”。后人仿之,成“梅花妝”。大概黃庭堅的內(nèi)人曾為此妝(黃庭堅曾娶過二妻,都早已去世。后納一妾,當時遠在永州),所以他睹花思人,倍覺傷感。接著他又追憶平生,每逢如此之良辰美景(“個里”,“其”中之意),總是開懷痛飲。而自從漂淪于江湖,轉(zhuǎn)徙十年以來,已不復有少時的情懷了!
這首詞的寫法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它沒有具體地刻畫梅花的形貌。一般說來,詠梅詩詞總離不開描寫梅花的形貌(包括色、香)。例如林逋膾炙人口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就是如此。但是黃庭堅對詠物詩的要求是重神似而輕形似的,他對上述的林逋的兩句詩并不怎么欣賞,倒認為林的另外兩句詠梅詩“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更為傳神(見黃庭堅《書林和靖詩后》)。所以,這首詞的重點不是刻畫梅花之色、香,而是借詠梅抒發(fā)自己去國懷鄉(xiāng),思親傷老之情懷,同時也就表明了詩人對梅花的鐘愛之情。其次,這首詞在字面上似乎平淡無奇,但實際上則頗含推敲之功。例如下片的首二句,壽陽公主額上的梅花本是偶然飄落的,但詞中卻說是鏡中的玉顏美麗非凡,梅花因而生妒,才故意飄落到弄妝人的眉間與之一比妍媸。這樣用典,可謂推陳出新。又如全詞中文氣之跌宕也極見匠心:上片寫見梅后的驚喜之情,下片立即轉(zhuǎn)入凄涼的憶舊。在下片中三、四兩句把少時歡愉與老境寂寞作對比,又是一層跌宕。而下片的一二兩句表面上僅僅描寫了美人臨鏡,梅花飄落的一個鏡頭,但由于所憶之人已經(jīng)長逝或正在遠方,所以也暗示著今昔之間的一層跌宕。這些手法使得此詞雖明白如話,卻耐人咀嚼。我們知道,黃庭堅晚年論詩時非常推崇“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shù)境界,這首詞的風格即近于此。
上一篇:蘇軾《贈嶺上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