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蘭二首·(二)》詠蘭花詩鑒賞
謝庭漫芳草,楚畹多綠莎。
于焉忽相見,歲晏將如何?
百花已經凋謝了的庭院里長滿了雜草,就連專門栽種蘭花的田畝里也是綠草叢生。唐彥謙是福建人(一說是山西人),福建也是蘭草的故鄉,因此蘭草也稱建蘭。詩人是看慣了蘭花的,每到夏秋季節,蘭花開放,香氣宜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此時此地詩人眼前所見竟是一片“芳草”、“綠莎”。詩中寫的是看不到蘭花,表達的是對蘭花的懷戀心情。“楚畹”用如楚蘭,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意思是說,我已經種了九畹(一畹為十二畝)蘭花,又栽了百畝蕙草(蕙也是一種蘭)。后人有認為蘭花是屈原栽植的,稱楚蘭。古人詠蘭花,經常想到屈原,“萬古貞風懷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東洲草堂詩集》卷九),由此也可看出,文人學士的思想和情操是有許多相通之處的。
正在讀者關注詩人以急切心情想要找到蘭花而不得的時候,出現了后兩句的神來之筆:“于焉忽相見,歲晏將如何?”在草叢中忽然見到了蘭花,真是喜出望外了,這種苦中求樂的手法,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在驚喜之余,“歲晏將如何?”立刻又產生了一種擔心與惋惜的心情,同詩的前兩句所表露的感情連接了起來,渾然一體。四句小詩描繪出了對蘭花從懷戀到擔心與惋惜的感情變化,表達了詩人對蘭花的熱愛與追求。
這是一首詠蘭詩,但全詩沒有一處是寫蘭花外部形態的,而是把著眼點放在蘭和人的關系上加以發揮,有物有人,把人和物巧妙地結合起來,更易于表達傳神之情,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無形而能傳神是這首詩重要的藝術特點。
上一篇:《蘭花·蘭二首·(一)》詠蘭花詩賞析
下一篇:崔涂《幽蘭》詠蘭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