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蘇軾
小檻徘徊日自斜,只愁春盡委泥沙。
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楊子華。
這是一首惜花詩。惜花傷春是歷代多愁善感的文人吟詠不絕的題材,而蘇軾這首詠《牡丹》在無數惜花詩中是別具一格的。一般人們在春盡花落時,方引起無限的傷感,即使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也是在看到兩枝殘花后引起的惜花之情。而此詩卻與眾不同,在鮮花盛開之時就想到紅衰香褪之日,欲以丹青之筆繪牡丹之艷榮。立意新穎,表達對牡丹的無限憐愛,抒發詩人惜花的深沉的情感。
全詩只有四句,初讀仿佛無一句寫花,細細玩味方覺詩人賞花、惜花之情深意濃。首句“小檻徘徊日自斜”,寫詩人在花苑欄桿邊徘徊及自太陽偏西還久久不愿離去。是什么使詩人留連忘返呢?“只愁春盡委泥沙”,一句道出了原因。此句突出一個“愁”字,既點明春日未盡花開正艷,又直抒詩人惜花之情。在小檻徘徊觀賞盛開的牡丹本應心曠神怡,為何“愁”呢?原來詩人看到日移影斜,想到春天將要逝去,在花開之日想到花落之時,擔心紅消香盡,落英滿地,將于泥沙為伍,于是一種“紅殘綠暗吁可哀”(蘇軾《惜花》)的惆悵、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大自然的規律是無情的,春天的腳步是拖不住的,詩人“愁”也無濟于事,但又不愿其委于泥沙之中,希望牡丹之美永駐人間,故而“丹青欲寫傾城色”,要把牡丹繪上畫面而留住春光,讓它永“開”不敗。此句以“傾城色”三字點題。傾城色本指容貌絕美的女子。漢李延年《佳人》云“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詩人在此乃以花喻人,把牡丹比作傾城的美女。牡丹是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自然是傾國傾城貌了。“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在《清平調辭三首》中也把牡丹與楊貴妃并稱,足見牡丹的姿色早為人所道。這樣絕妙的牡丹將在春盡之日委身泥沙豈不可惜! 然而怎樣才能留住春色呢?白居易是“夜惜衰紅把火看”趁著花兒還未衰敗,夜里起來舉火觀花。這未嘗不是一法,但終不久長,詩人則想用丹青之筆繪出傾國傾城之貌,這比白居易的“把火看”似乎略高一籌。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世上今無楊子華”,要寫傾城貌,自然要想到南北朝時北齊畫家楊子華了。楊子華善畫人物,天下號稱畫圣。唐畫家閆立本云:“自象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踰,其惟子華乎?”(《中國名畫家辭典》)詩人不是畫家,而善畫人像的楊子華又去世幾百年,面對盛開的牡丹,詩人束手無策。白居易“把火看”時間雖然短暫,卻是力所能及,詩人欲涂丹青,竟無能為力,只有望花興嘆,而留下的又是一片傷感,“愁”腸自然又增加幾分。至此,全詩幾經周折,憐花、惜花之情已抒發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王建《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