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吉祥寺賞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據查慎行《武林梵志》記載,吉祥律寺,在安國坊。乾德三年,睦州刺史薛溫舍地為寺。治平二年,改曰廣福。其地多牡丹。
這首詩通過描寫老人簪花、醉扶歸路的憨態(tài),表現(xiàn)出詩人喜愛牡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曾在《看牡丹》詩中寫道:“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shù)杯。只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蘇軾反其意,揮亳道出:老人頭上插著牡丹花不感覺害羞,牡丹花卻應該羞于上老人頭。我因賞牡丹花飲醉歸來,攙扶蹣跚于路惹人發(fā)笑,十里長街的住戶,珠廉已有一半上了鉤。抒發(fā)了詩人知老不認為老,愿留青春永在,熱愛生活的情感。
佩帶花朵本是少男少女所為,因為他們正處在青春大好年華,生活對他們真象是百花園,那里春風蕩漾,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美不勝收。他們戴花襯托出青少年生氣勃勃的生活情趣,追求幸福的向往。老人簪花雖古今有之,但終難免有年華逝水、雛鶯已老的感嘆。不過亦不應甘于老邁,雖然青梅竹馬的時代早已過去,不能追回,但桑榆晚景未嘗不應一搏,未嘗不應一展往昔雄姿。這么一想,便有了勇氣,自然簪花也就不怕害羞了。但詩人問:人不怕羞,花恐怕羞吧? 人不怕羞也好,花怕羞也好,都不去管它,借著醉意索性簪上自己喜愛的牡丹花風流一番也未嘗不可。一個醉老翁,兩鬢如霜,甚至步履蹣跚,佩帶著鮮花,在路人眼中未免有些滑稽,惹人發(fā)笑,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醉眼旁視,十里長街的兩邊屋宇館舍,已有一半珠簾掛上了鉤,天色已經不早了。詩人用短短的幾句詩就把一幅美麗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詩的前兩句寫老人戴花的情景,后兩句寫戴花老人醉經街區(qū)的情景,花、人、物一齊躍入讀者的眼簾,好象一幅醉翁行樂圖。
這首短詩構思巧妙,它雖題為“吉祥寺賞牡丹”,卻只字不寫賞牡丹的場面,而是匠心獨運,選取了與一般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點。詩人虛寫了賞花場面:老人面對滿園姹紫嫣紅、爭相怒放的牡丹花,他忘卻了官場傾軋、世態(tài)炎涼,忘卻了時間、空間的存在,自斟自飲、或吟或書,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甚至忘情失態(tài),將花中魁首牡丹插進如霜的白發(fā)中。潑墨重描了賞花中老人的心理活動和沉醉于美景中的憨態(tài),讓牡丹花的芳姿通過主人公忘老簪花、留戀忘返、旁若無人的行動表現(xiàn)出來,使詩的感染力更為強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本詩虛實結合,情景相融,妙合無垠,表現(xiàn)了詩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極高造詣。
上一篇:蘇軾《雨中明慶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