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雨中明慶賞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霏霏雨露作清妍,爍爍明燈照欲然。
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
如詩題所顯示的,這是一首抒發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詩人到明慶寺賞牡丹花陶醉留戀的小詩。
據查慎行的《咸淳臨安志》記載,明慶寺,在木子巷北。唐大中二年,僧景初建為靈隱院,祥符五年改為今額。
詩的前兩句寫實,即對眼前的牡丹花艷麗芳姿狀貌。“霏霏”:形容雨雪之密,盛貌;妍:美麗;爍:光芒閃耀;然:“燃”的本體字。這兩句的意思是牡丹花在密密的雨露中開得清秀美麗,夜晚在明亮閃爍的燈光下,它紅艷得象要燃燒一樣。
詩人開篇即脫開尋常賞花中的“春日”、“月下”之環境,尤其一字未提及牡丹花,卻引我們進入別有情趣的群花怒放、姿態萬千的畫面:霏霏細雨之季,瑩瑩夜露之時,詩人或群或寡,秉燭夜游,來到明慶寺賞花為樂,自感別有一番情趣。今夜寺園中百花盛開,牡丹花居于魁首,在霏霏細雨之中獨展雄姿,香彌庭苑,傲然生輝,以燈照之,紅艷欲燃。這里巧妙地用了韓愈《芍藥》詩中“紅燈爍爍綠盤龍”之意。看到此情此景,賞花者誰人不為之驚嘆?誰人不為之振奮?必然覺得大開眼界、心曠神怡,心中洋溢著牡丹花帶來的輕松歡愉之情了。
好花名花無人不喜、無人不愛,自古以來,生活中誰也離不開它,美好的生活環境往往被比作花園。特別象詩人一生處在社會變革時期,升沉于政治漩渦之中,就更能領略這大自然賦于生活的美與詩了。
接下去,筆鋒一轉,運實入虛,別有心裁地用典故抒發情懷。典故用得恰當,自然、情濃意深。
“花未老”應崔涂詩“雨暗江花老”;“酥煎”據《洛陽貴尚錄》記;孟蜀時,兵部貳卿李昊,每牡丹花開,分遺親友,以金鳳箋成歌詩以致之。又以興平酥同贈,花謝時煎食之。古人煎花而食從屈原詩中“朝飲薔薇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可見早有所本。這兩句意思是:明天,在春陽下,花兒依然盛開不敗,所以不應忍心用酥煎而食之。
當詩人陶醉于牡丹嬌姿之時,又自然聯想到紅花易老。詩人多么想讓姹紫嫣紅久駐人間,能盡情聞其香、睹其艷、賞其美啊,他不愿設想明天的驕陽將會奪去花的芳姿,也不愿象古人那樣,忍心將它煎而食之。后兩句將詩人珍愛牡丹之情溢言于表了。
此詩前兩句實寫牡丹,用“霏霏雨露”環境襯托出牡丹的妍美,又用“欲然”作比,將牡丹花居群之魁首具體化。于是近視牡丹為“清妍”之貌,遠賞牡丹為“欲然”之態。后兩句詩人展開豐富的聯想,用“花未老”表愿永睹牡丹之芳姿,以“未忍酥煎”表深喜牡丹之厚意。故虛實并用,遠近結合的寫法,將雨夜賞牡丹的詩情畫意躍然紙上,顯示了詩人熟練駕馭語言和大刀闊斧剪材的能力。短短的幾句詩,蘊含的意味和境界都是遙深的。
上一篇:梅堯臣《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