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李咸用
少見南人識,識來嗟復驚。
始知春有色,不信爾無情。
恐是天地媚,暫隨云雨生。
緣何絕尤物,更可比妍明。
“少見南人識,識來嗟復驚。”詩一開始并不直接描寫牡丹本身,而是從側面來暗示:“牡丹生性疏南國”(《同友生題僧院杜鵑花》),主要生長在北方,南方人在唐時不大容易見到,因此詩人才說它“少見南人識。”那南人一見如何呢?南人不見則已,一見便被它那動人的姿色征服了:面對這“數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李山甫《牡丹》)的國色天香,南人先是嗟嘆不已,緊接便是吃驚:世間怎么會有如此艷美至極的花卉呢?詩人王建一見牡丹那“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的神姿仙態,竟產生“初開恐是妖”(《題所賃宅牡丹花》)的感覺。這雖然有些夸張,但也足見牡丹之美艷驚人了。
三、四兩句:“始知春有色,不信爾無情。”緊承上兩句詩,著重寫自己的感受,前一句以牡丹之色為春之色,詩意新奇。春天,水綠山青,百般紅紫斗芳菲,但是春本身是什么顏色? 哪一種色彩可以代表春天? 沒有,可現在明白了:這“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焰燈煌煌”(白居易《牡丹芳》)的牡丹不正是春天的顏色嗎! 也只有它的天香國色才可以代表春之色! 后一句又深入一步:認為牡丹不僅為“春之色”,也是有情物,你看它“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白居易《牡丹芳》)的意態如絕代佳人,盈盈欲語,誰信它是無情物呢?這兩句詩把牡丹寫活了,簡直呼之欲出。
五、六兩句:“恐是天地媚,暫隨云雨生。”還是從感覺上著筆:詩人覺得這牡丹太美了。它是怎么生長出來的呢?恐怕是會萃了天地之芳香嬌媚于一身,隨著春天溫暖的云雨而生,從而成為“傾國傾城”的美色,壓倒群芳,為百花之王。因此,牡丹真可以說是天地之精英、宇宙之英華。
七、八兩句,又翻出新意:“緣何絕尤物,更可比妍明。”“尤物”極美至貴之物。牡丹本也美艷非常,可這絕色奇葩之間還不盡相同,紅粉絳紫、競香比艷,它們中間也有高下之分,優劣之別,從中還可以找出更為美艷者,那可是美中之美,好上加好了。所以最后這兩句詩比前六句更進了一步,可以說極盡牡丹之美了。
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人雖寫牡丹,但一句直接描寫都沒有,完全是從側面進行描寫和暗示,便盡牡丹之風神韻致了,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筆法是十分精妙的。
上一篇:方干《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羅隱《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