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點絳唇題雪中梅》詠梅花詩鑒賞
仲殊
春遇瑤池,長空飛下殘英片。素光圍練,寒透笙歌院。莫把壽陽,妝信傳書箭,掩香面。漢宮尋遍,月里還相見。
長空飛雪,迎接春天來;梅花開放,預報春消息。這是早春常見的梅雪爭春的景象。仲殊的這首詞,標題是“題雪中梅”,正是吟詠這一美好的景象。
全詞分上、下兩片。先看上片。
“春遇瑤池,長空飛下殘英片。”詞的一開始,即點明一年四季的最好季節——春,給人以萬象更新,春意盎然之感。“瑤池”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據《穆天子傳》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詞中借指美好的地方。“殘英片”,本意是落花,在詞中用以比喻雪花。在古典詩詞中,花與雪常常互喻,南北朝梁朝詩人范云即有“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何遜《范廣州宅聯句》)”的詩句。“春遇瑤池”兩句是說,在春天,在如仙境般的地方,天空降下的雪花如落花一般。
“素光圍練,寒透笙歌院。”“素光”是指天降大雪形成的一片銀白世界;“練”是白絹,詞中是指舞女起舞時手中所持的白絹。這句是說,漫天大雪形成的一片白光圍住了舞女手中翩翩飄舞起來的白絹,實際上是說白雪把開滿白色梅花的梅樹給遮住了,圍住了,這是用飄舞的白絹來比喻梅樹,這就把梅樹及雪都寫活了。南北朝梁朝的王筠在《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詩中有梅花“翻光同雪舞”的句子,與“素光圍練”的意思相近。“笙歌院”也是比喻雪中梅所處的美好環境。作者既用舞女手中飄舞的白絹比喻梅樹,那么有舞就得有伴舞的“笙歌”,這是作者想象出來的為梅雪伴舞的悅耳動聽的樂曲。
以上是詞的上片,寫雪中梅花的動人景象,點了題。再看下片。
“莫把壽陽,妝信傳書箭,掩香面。”“壽陽”,指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傳說壽陽公主曾于正月初七日睡臥含章宮中,院內的梅花飄落在公主的額上,呈五瓣花形,拂也拂不掉,人們都認為公主額上的五瓣花很漂亮,于是婦女們都競相效仿,在額上畫五瓣花,謂之“梅花妝”。詞中的這三句字面上是說,不要把這美麗動人的梅花妝用箭書很快地傳出去,要很好地遮蓋住這洋溢著梅香的俏麗的臉面。而實質上這是在運用比喻說,不要把春天在這仙境般地方開放的梅花的俏麗姿態傳到外面去,要用白雪把梅花遮掩起來。作者愛梅惜梅之情溢于言表。
“漢宮尋遍,月里還相見。”“漢宮”,即指前面提到的含章宮。明朝人瞿佑在《蠟梅》一詩中有“漢宮嬌額誰能識”之句。在這兩句中,作者是說,用梅花妝打扮好的美麗女子,在含章宮中是找不到的,而只有到月宮中才能見到象她一樣的美女——嫦娥。這是表面的意思,也即是比喻義,而實質上是說,作者所寫的雪中梅,在人間是難以找到的,而只有在神仙世界里才能看到。這就更進一步地寫出雪中梅的珍貴,超凡脫俗,不同一般。這兩句結尾,情味雋永,給讀者以言盡而意未盡之感。
這首詞在寫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成功地運用比興。如以“殘英片”喻雪,以“瑤池”、“笙歌院”比喻雪中梅所處的美好環境,又以飄舞的白絹來比喻滿樹開放的梅花。這些比喻均極恰當、貼切,把雪中梅描繪得活靈活現,分外妖嬈。作者為了突出雪中梅的美好姿態,還運用了“梅花妝”的典故,這就更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愛梅之情,也使讀者對他所描繪的雪中梅產生更為強烈的美感。
上一篇:秦觀《滿庭芳賞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韓駒《梅花三首》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