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贈嶺上梅》詠梅花詩鑒賞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蘇軾是宋代一位杰出政治家與偉大詩人。他一生關(guān)注著國計民生,與新法派們在改革措施上持有不同政見,因而屢遭新法派的打擊,先是貶黃州,后又貶惠州與瓊州(今海南島)。宋代徽宗即位遇赦而還,過大庾嶺,于村店休息,嶺上老翁。來拜。遂題詩一首于壁間,“贈嶺上梅”詩一首與老人,借以托志。
蘇軾這首贈詩,就是借梅傳情達意,既是表白自己心志,更是美譽老人,讓老人從所贈的梅花及詩中體會其含意。
蘇軾是正月北還至大庾嶺,嶺上梅花已開遍了,并且已結(jié)梅子。故開端一句說,“梅花開盡百花開”,寫出嶺上的季節(jié)特征。冬天已經(jīng)過去了,霜雪不復存在。梅花已開盡,而迎來的是百花盛開,芬芳吐艷。春光融融,生機勃勃。吐露出蘇軾遇赦北歸的喜悅心情。正如他《贈嶺上老人》詩中所說:“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倍K軾就是這極少數(shù)之一啊! 詩的第二句補敘了事實?!斑^盡行人君不來”,在百花盛開的嶺上,來往行人與遷客騷人,皆已過盡,而你這位老人卻不來拜訪。這就寫出了老人恬淡的心境,不染塵俗,不媚聲色,超然世外。然而據(jù)《獨醒雜志》記載:“東坡還至庾嶺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問從者曰:‘官為誰?’曰‘蘇尚書,翁曰:‘是蘇子瞻歟?’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是天祐善人也!’東坡笑而謝之,題一詩於壁間。(即《贈嶺上老人》由此可知這句詩還有另一層含意,獨我蘇子瞻過嶺,你來拜揖送行,是知我蘇子瞻者也。老翁的兩句話,道出蘇軾的滿腹委屈,為蘇軾鳴不平,使蘇軾之心得到了安慰。
詩的三、四兩句一氣貫下,寫花落后結(jié)實,由青及黃,在動態(tài)中塑造出梅花的完整形象。借以表現(xiàn)嶺上老人愛梅與體察梅的入微之情。嶺上老人不乘便摘取青梅,用以煮酒,招待貴客,而是要看細雨滴滴滋養(yǎng)著梅果實的成熟,由青梅演化為黃梅。梅花落后結(jié)果實,先青后黃,江南一般果熟期在四、五月份,此時正是細雨連綿時期。故人們在細雨中看梅黃成熟,稱之謂黃梅雨。梅實性酸,用以調(diào)羹或密漬。青梅可煮酒。宋人晏殊《訴衷情》詞句:“青梅煮酒斗時新”。陸游詩句:“青梅薦煮酒”。供人享用,別具風味。又可喚起一種淡雅情趣。南宋末人陸太初說:“人間誰是識梅真,棄實求花后世心?!笨梢娙藗儗γ坊ǖ恼J識,有個發(fā)展演變過程。蘇軾正是寫嶺上之梅的整體形象與價值,既非單取實,又非只求花。更為可貴的是寫出嶺上之梅、尚得老人之愛,頑強地生長著,完成自己的一年一度的花果貢獻。老人的生命與梅的生長繁衍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植梅栽松,吐露出老人的松、梅的品格與情操。蘇軾知老人之心,老人亦知蘇軾之冤,稱其北歸為“天祐善人也?!笨伤阕魇侵粝嘤?,老人寥寥兩、三句話,翻了蘇軾的整個命案,恢復了蘇軾的本來面目??少F的是出自荒僻嶺上的一位鶴骨霜髯的老人之口,于世事已心灰了。尚有此鮮明的愛憎。此時蘇軾該是多么激動,思潮起伏,又詩情耀動啊! 后兩句正是以這種激情借梅子青與黃,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蘇軾也有自喻之意,經(jīng)受住風刀霜劍的嚴相逼,不妥協(xié);頑強斗爭,終于迎來北歸的這一天。這與梅花的抗寒傲霜,迎雪開花的精神何其相似啊!激揚之情,復雜的意蘊,含蓄在結(jié)尾的敘事議論的詩句中,興寄深微。
這首詠梅詩寫來如行云流水,渾然一體。借梅托志,言淺意深,有真淳之美。
上一篇:蘇軾《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