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探春令賞梅十首(其二、其四)》詠梅花詩鑒賞
趙長卿
而今風韻,舊時標致,總皆奇絕。再相逢還是,春前臘后,粉面凝香雪。芳心自與群花別,盡孤高清潔。那情懷最是,與人好處,冷淡黃昏月。
龜紗隔霧,繡簾鉤月,那時曾見。照影兒、覷了千回百轉。素艷明于練。柔腸堆滿相思愿,更重看幾遍。是天然不用,施朱櫳翠,羞損挑花面。
趙長卿自號仙源居士,著有《惜香樂府》九卷,集中絕大多數為吟花草、詠節序的“觴詠自娛”之作。在眾多的詠花詞中,僅詠梅詞就近四十首,可見其愛梅之甚。這兩首格調相同的詠梅詞,選自他的《探春令·賞梅十首》,蓋為同時同地之作,同是表達詞人對梅花的酷愛、艷賞之情。
“而今風韻”一首,上片先從贊賞梅花的形貌落筆。今朝見梅,梅花那逸韻高標,已是令人嘆為觀止;明年重逢,風前雪里,想必依舊風韻不減。這里,詞人不去具體描繪眼前的梅花,,而是有意將筆觸下伸,遙想明年再度相逢時梅花的姿色,不僅形象地補足了“而今風韻”一層意思,而且誘導讀者一同馳騁想象,使詞意更顯豐厚。由“舊時”到“而今”,又由“而今”念及下一個“春前臘后”,足見詞人愛梅之心始終不渝。下片進一步稱頌梅花的品格。梅花于百花頭上傲然獨放,清潔孤高,不隨流俗 ,大有“遺世獨立”之概;黃昏時分,淡月光里,愈顯其傲骨仙姿,更與人相得相宜。這幾句詞借寫梅花,生動地展示出一副居士情懷。
“龜紗隔霧”一首寫“那時”和今日兩次賞梅時的情景。上片首先再現了昔日月下賞梅的佳境。在一個美好的夜晚,龜紗輕垂,月華如水,詞人守候在窗前,借著皎月的清輝,盡情飽覽著窗外的梅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梅花是那樣潔白素雅,綽約可愛,更兼隔著一層薄如輕霧的窗紗,若隱若現,若明若暗,朦朧中愈見其高潔的美質。于是,詞人不禁發出了由衷的贊嘆:月夜的梅花啊,比潔白柔軟的細絹還要鮮亮耀眼。“龜紗”指紗眼織成龜背的八角形的紗簾。“練”即白絹。這短短的幾句詞,筆觸簡練而富有形象特征,成功地創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過片由“那時”回到現在,兩片之間語意稍有跳躍,接著復以“更重看”一句與上片相承。自從“那時曾見,照影兒、覷了千回百轉”之后,詞人已把賞梅的樂事擱置一邊。然而,“那時”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相思之情久已縈系心頭,今天禁不住又來“重看幾遍”。“更重看”三字不僅在結構上起到承接作用,而且在表意上有明顯的層遞作用。由那時的“覷了千回百轉”,到今日的“更重看幾遍”,詞人對梅花真可謂“一往情深”。末尾三句贊美梅花出自天然的優雅風韻。在《詠梅十首》其一中,詞人就曾稱道梅花“自一般天賦,風流清秀,總不同粗俗”。梅花所具有的是一種自然之美,高雅之美,她勿須象“凡花野草”那樣“施朱櫳(攏)翠”,濃妝艷抹,這大概也正是詞人審美追求的具體體現。
在上面這兩首詞中,詞人始終沒有過多地描繪梅花的姿色容貌,而是注重遺貌取神,抓住梅花的特征進行勾勒。“粉面凝香雪”和“素艷明于練”兩句,成功地運用白描手法,簡潔而形象地道出了梅花的可愛之處。兩首詞都把月色作為構成意境的要件之一,不僅有助于表現梅花“孤高清潔”的品格,而且更能啟人聯想,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長卿恬于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這兩首詠梅詞筆致嫻雅,情趣恬淡,正可視為趙詞“淡遠蕭疏”風格的代表。
上一篇:陳亮《好事近詠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呂勝己《謁金門早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