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謁金門》詠牡丹詩鑒賞
汪莘
使君再招飲,牡丹如山,坐上賦此。
檐溜滴。都是春歸消息。帶雨牡丹無氣力。黃鸝愁雨濕。爭看洛陽春色。忘卻連天草碧。南浦綠波雙槳急。沙頭人佇立。
《謁金門》雖是詠物詞,卻自有一種幽深、哀婉的格調(diào),意境優(yōu)美,情致纏綿。詞中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生動鮮明,是一支如歌如畫的小令。
詞的上片描寫了一系列暮春時節(jié)的景物。“檐溜滴。都是春歸消息。”暮春時節(jié)的雨,雨滴疏而雨點大,落在屋瓦之上順著專為流雨水而設(shè)的檐溜往下滴,聲聲清晰入耳,仿佛都在報告著春天歸去的消息。《謁金門》先以聲音起首,馬上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暮春景象。“都是春歸消息”,這看似冷靜陳述卻飽蘊著情感的句子,訴說著詞人不愿讓春別去卻又無可奈何的心事。雨滴聲聲,讓人不愿聽,不忍聽,而不得不聽。那一聲聲,都滴在詞人的心上。“帶雨牡丹無氣力,黃鸝愁雨濕。”春就要去了,牡丹知道,黃鸝知道,所以牡丹無力,黃鸝愁雨。那牡丹上的雨珠,就像是它為泣殘春而流的淚;那處處濕漬的世界,又怎不讓黃鸝憂愁呢?詞人飽含著情感看世界,于是他發(fā)現(xiàn)世界萬物都有情感。他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花鳥身上,于是,花和鳥也就成了情感豐富的生命。
詞的下片抒發(fā)了一種深深的離愁,寫景抒情都用白描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極有韻味的境界。
“爭看洛陽春色。忘卻連天草碧。”民間傳說武則天稱帝時曾詔令百花于嚴冬時節(jié)開放,為之慶賀,“時至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便把牡丹貶至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成為天下牡丹之冠。“洛陽春色”在這里便代指牡丹盛開時的景象。“連天草碧”,古代文人多以草喻離情。蔡邕《飲馬長城窟行》中有“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李煜也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句子。在《謁金門》中,“連天草碧”也用來喻離情。這兩句說,牡丹國色天香,盛開之時,傾城傾國,吸引了無數(shù)人爭相觀賞,甚至曾使人忘記了將要到來的離別。然而,春畢竟是要歸去的,縱使是國色牡丹,也要隨著春的歸去而香消玉隕,在這種時候,又逢離別,怎能不愁上加愁,更令人斷腸呢?“南浦綠波雙槳急。沙頭人佇立”就是這種情形的寫照。這是《謁金門》中寫得最好的句子。“南浦”指送別的地方,江淹《別賦》有“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謁金門》的結(jié)句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麗而凄惻的意境,有如一幅畫,令我們馳騁想象。在那浩淼的綠波之上,槳聲急促,載著離別之人的船只越去越遠,而送別的人佇立在水邊遙遙相望。這兩個句子以對比的手法,相互映襯,有聲音,有畫面;上句寫動,下句寫靜,動靜相生,愈加鮮明。上句清晰,我們似可聽到雙槳擊水之聲;下句朦朧,那位送別之人只給我們留下一個身影,但我們卻能想象得出他(她)哀傷的面容。“南浦綠波雙槳急”,一個“急”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春歸了,人去了,給人的感受是什么呢?詞人并沒有說,只留給我們一個畫面,一個深深印進讀者頭腦中的畫面。言盡而意未盡,余音繚繞,意味無窮。
汪莘的《謁金門》是一首小令,卻層層鋪敘,曲折婉轉(zhuǎn)。以襯托、點染等手法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形容盡致。這是一首詞意雋永的詠花佳作。
上一篇:趙師俠《酹江月足樂園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程公許《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