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落梅》詠梅花詩鑒賞
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墻。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此詩是劉克莊的詠梅佳作。嘉定年間,詩人任建陽(今屬福建)令時,賦了這首《落梅》詩,其中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為“訕謗當國”,一再被黜,坐廢十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落梅詩案”。詩人對此深感不平,他后來所寫“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與柳,卻被梅花誤十年”(《病后訪梅九絕》)及“老子平生無他過。為梅花受取風流罪”(《賀新郎·宋庵訪梅》),都強烈地表露了他難以抑制的憤懣。但正直孤高的詩人并沒有因此而屈服,相反從此便開始了他大量的詠梅詩詞的寫作(一生寫了一百三十多首詠梅詩詞),托物寄情,一發而不可收,表現了他的錚錚傲骨和高潔的品格。
這首《落梅》確乎不同于一般以體物入妙為主的詠物詩,而是有著深刻的寓意。當時南宋朝廷已經奄奄一息,瀕于滅亡,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卻依舊沉迷在西湖的“銷金窟”里醉生夢死。目睹此情此景,愛國憂民的詩人真是萬分痛心。他由自己備受壓抑報國無門、有志難伸的境遇,自然聯想起歷史上屈原、韓愈、柳宗元等仁人志士,空懷一腔忠憤卻不得重用反遭迫害的悲慘遭遇,不禁對歷代當權者嫉賢妒能、排斥異己的卑劣行為產生了極大的憤慨。但這一切又不便明言,于是便將自己內心的悲憤和不滿通統借“落梅”曲折地傳達出來。
詩一起便描繪了一幅凄涼衰敗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濃重的感傷,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墻。”每一片飄零的梅花都使詩人觸目愁腸,更哪堪那殘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紛落,鋪滿了臺階又堆上了墻頭呢?這兩句詩與李后主《清平樂》詞中的名句“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所描寫的意境極為相似,同樣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惜花復傷春的情感。正是眼前這凄清的自然景象喚起了詩人對社會、人生的豐富聯想。
頷聯承上,用工整的對仗、形象的比喻進一步刻畫落梅:“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兩句詩不僅生動描繪出落梅在風刀霜劍摧殘下枯萎凋零、四散飄墜的凄慘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歷史上無數“遷客”、“騷人”顛沛流離的不幸遭遇。“遷客來過嶺”,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韓愈的典故;“騷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 貯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然而,這里的“遷客”、“騷人”又不僅指韓、柳,而且泛指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包括屈原、李白、白居易、劉禹錫、陸游等人在內的一切仕途坎坷的有才有志之士,含蘊極為豐富。在手法上,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里,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顯示了他在這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時,用“遷客”、“騷人”遷謫放逐的遭遇來比喻“落梅”,不僅表達了對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對“遷客”、“騷人”梅花般高潔品格的贊美。取譬十分貼切。
頸聯繼寫落梅之結局:“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亂點莓苔”,寫曾經是那么美好高潔的梅花如今卻沉淪萎頓于泥土之中,寂寞凄涼地與莓苔之類為伍。“多莫數”,極盡梅花凋殘之形容,表現出詩人對其不幸命運的無限嘆惋。但接下去卻將筆鋒一轉,寫梅花飄搖零落而不失其高潔,香氣經久不滅。這兩句與陸游《詠梅》中“零落成塵碾作泥,只有香如故”異曲同工,贊美的顯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雖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節的“遷客”、“騷人”,運筆委婉,寄托遙深。
以上三聯反復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聯在此基礎上抒發議論,點明正意,是全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通常詩人在描寫落梅之后多抒發自己的傷感,這里卻別具會心地責備東風說:“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表面上譴責東風不解憐香惜玉,卻偏偏掌握了對眾花生殺予奪的大權,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殘它,實則將暗諷的筆觸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歷史上和現實中一切嫉賢妒能、打擊人才的當權者。同時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對當前這個棄毀賢才的時代的不滿。筆力奇橫,言近旨遠,諷諭之意、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這首詠梅詩通篇不著一梅字,卻不僅刻畫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處處透露出詩人的自我感情,是詠物詩的上乘之作。然而運筆卻又是那么委婉,寫梅又似寫人,其旨在有意無意之間,表明詩人十分善于將悲愁感興巧妙地融匯在詩歌形象之中,故能將詠物與抒懷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此詩從詠梅這一常見題材中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啟人深思。從哀感纏綿中透露出來的那股抑塞不平之氣,正是廣大文士憤慨不平心聲的集中表露,無怪當權者視為“訕謗”,一再加害于他,而這便是此詩的旨趣所在。
上一篇:劉克莊《沁園春夢中作梅詞》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嚴參《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