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詠梅花詩鑒賞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蜓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里,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這是蘇軾流落惠州(今廣東惠陽)時所作。蘇軾是紹圣元年(1094)十月到惠州貶所的。蘇軾一生在政治上始終不得意,屢遭當政者的排斥和打擊。這次遭貶不過是無數次打擊中的一次。飽經風霜的蘇軾這時已是年逾六旬老人了。他身體條件很糟,兩眼昏花,僅辨道路,左手麻木,右手無力。特別令他難以忍受的是他自己的遭遇也給家人帶來不幸:“家屬流離,污辱親舊”(《與程德孺書》)。他只好說“業已如此,但隨緣委命而已”(《同上》),來安慰自己。蘇軾在惠州先后住過三個地方,合江樓、嘉佑寺、白鶴峰。松風亭就在嘉佑寺附近。這一帶景致優美,四面有松三十馀株,蘇軾就寓居其中。后來又在白鶴峰買田筑居,才離開嘉佑寺,他在松風亭下看到梅花盛開,不禁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贊美梅花的名篇。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說出了蘇軾無限感慨。當年蘇軾赴黃州貶所時,經過湖北麻城縣春風嶺,正遇上梅花盛開,曾寫有詠梅花詩:“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他以為那次打擊應該是最后的一次,那曾料到,更嚴重的迫害接踵而來。當年在湖北春風嶺上所詠的梅花,如今又在惠陽相見了。“豈知流落復相見”。表明蘇軾對此頗有意外之感,更何況又是“蠻風蜒雨愁黃昏”時候呢? 心情盡管慘淡,但寫到梅花時,卻又情態宛然:“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特別突出此地此時的梅花獨特之處,與荔枝不同,與桄榔也不同,如果說這僅是外貌的差異的話,那么緊接“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一句則分明是梅花精神寫照。她不僅僅以其夜色之中幽光照人,而且她的冷艷的神情,就是那冬之寒,相形之下也顯得“溫”,而要被她排遣掉。冬本是有寒無暖,在梅花相比中,冬也顯得溫,就強調了梅的冷艷無以復加了。這種孤傲清冷的冰清玉潔的品格不正是蘇軾自己風貌的寫照嗎?不正是百折不撓,不肯向權勢屈服的冷艷之態的寫照嗎?語調是那樣的從容不迫而又堅定執著,只有飽經憂患而始終不屈的人才能真正認識發現梅花的美,或者說才能賦予梅花以堅貞品格美。蘇軾一生從不肯為個人榮華富貴而阿諛奉迎,他始終以為天下計的胸懷誠懇待人,秉公處事,明知不合時宜卻仍然不肯改悔。說他具有梅花傲然獨絕的品格是當之無愧的。梅花不僅不同荔枝、桄榔,而且是處在“松風亭下荊棘里”惡劣環境中。險惡的環境起到了烘托作用。“兩株玉蕊明朝暾”。又借用玉蕊花的白描述梅花的特點,因為是黃昏時節,蜒雨之中,所以,白就顯得可貴,難得說她一定能在明天的早晨煥發光彩,體現了對黑暗和荊棘的蔑視;荊棘不能傷害她,黑夜不能包圍她,她從“幽光”而至“暾”,能享受陽光的溫馨。同樣體現了梅花或者說蘇軾的堅定執著品格,樂觀向上的態度。上述都是見梅花盛開時就花寫花。接著筆鋒一轉,“海南仙云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就是突發奇想,將梅花比作美人,自空而降。據《名勝志》說,飛來峰在羅浮山東南,有梅花村,隋趙師雄過此,見美人淡妝素服,遂與其飲醉,及醒,乃在梅花樹下。清人紀昀非常欣賞這句,說:“天人姿澤,非此筆不稱此花。”從詩的行文筆法看,這一句確奇妙之處,給人以空靈灑脫之感,與前此的梅花描繪虛實相映,情趣頓生。接下一句“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表面說的是趙師雄醒后見梅花樹之事,但那充滿哲理意味的“妙意有在終無言”不也可以看作是蘇軾自己的內心獨白嗎? 面對盛開的梅花,蘇軾想到了以往被貶的遭遇,不禁感慨萬端,繼而發現了梅花獨特姿態和神韻,又為之神往。在奇妙的聯想中,他似乎見到了淡妝素服的的佳人自天而降,從虛幻的夢境中覺醒而后,又處于別有會心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之中。最后“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顯然是自我勸慰之語,是對醒酒夢覺的先生——趙師雄的勸慰,也是對自己的勸慰。清樽即酒是進入佳境的媒介,也是見證。“月下縞衣來扣門,”月也是見證,也是媒介。落月尚“幸有”不是仍可值得欣慰的嗎? 蘇軾就是這樣一個最善于自我寬慰的人。善于從逆境中,從不幸中,尋找出解脫自己的因由,顯示出他樂觀豁達的襟懷。這首詩寫出后,時人爭相傳閱,和者不已。蘇軾自己也覺得意猶未盡,又再用前韻寫了一首,錄以參考。
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
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鶴棲荒園。
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
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
抱叢窺我方醉臥,故遣啄木先敲門。
麻姑過君急掃灑,鳥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其格調與前一首相類,但情緒要比先前那首要更為昂揚些,開朗些。
上一篇:《梅花·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其十》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贈嶺上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