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好事近蠟梅》詠蠟梅詩鑒賞
趙士暕
雪里曉寒濃,已見蠟梅初折。應(yīng)是月娥仙掛,與嬌魂香魄。
玉人挨鬢一枝斜,不忍更多摘。 酒面暗沈疏影,照鵝兒顏色。
此詞作者趙士暕,字明發(fā),是位名不經(jīng)傳的宋詞作家,生卒年不詳。現(xiàn)僅知他是漢王元佐的玄孫。元符元年(1098),賜進士出身。紹興五年(1135),密州觀察使轉(zhuǎn)清遠軍承宣使。畢其生僅創(chuàng)作《好事近》詞作四首。個人無結(jié)集,這四首詞僅見于《永樂大典》卷2811,在歷代詞作選編中也很少收錄其人其作,故一般讀者對他較為陌生。然而他的這首《好事近·蠟梅》詞卻寫得頗有仙風(fēng)神骨,韻味十足,堪稱詠梅詞中的上乘之作。雖不及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壓全唐”之氣概力量,但至少在詠梅詞中不可予以小覷。
這首詠梅小令從內(nèi)容上共分四層,每層兩句。開始“雪里曉寒濃,已見蠟梅初折”,先點明梅花的被攀折。首句先交待環(huán)境,為大雪紛飛,晨寒逼人。作者用一個“濃”字寫寒,很是新鮮?!皾狻北居糜谝后w狀態(tài)方面的描述,比如說“酒濃”、“血濃”,現(xiàn)在卻說寒氣“濃”,似乎這天酷寒難當,冷空氣的密度格外細密。此字一定,滿紙寒意全出。這種通感手法的運用很為高明。二句“初折”則寫作者見蠟梅枝條已被人先折下一些。因是“初折”,故余下的依然豐茂,這又為第二層寫梅的外形和神韻埋下伏筆,同時也和第三層的“一枝斜”遙相呼應(yīng)。
三、四句“應(yīng)是月娥仙掛,與嬌魂香魄”,前句中“仙掛”,即仙人的外衣,“掛”通“褂”。這句先寫蠟梅的外觀:它遍體均由嫩黃的花瓣組成,遠遠望去,在晨風(fēng)中微微抖動,竟如同“風(fēng)吹仙袂飄搖舉”一般,就好象月中嫦娥身著的仙衣。“應(yīng)是”是料想之辭,可見這僅是作者的想象。后句的“嬌魂香魄”仍然是詞人的揣度,可與前句連讀,意為這蠟梅嬌態(tài)可掬,香氣逼人,仿佛有月中嫦娥的魂魄所系。如果說前句把蠟梅的形態(tài)比作月娥的外衣還比較慎實的話,那么此處的比擬就是虛幻莫測的了。試想誰見到過嫦娥的魂魄,這魂魄又如何附在梅上?然而作者卻大膽創(chuàng)造,說這樹淺黃嬌媚的蠟梅中蘊含著月仙的精靈,這需要多么高妙的藝術(shù)想象啊。
下片的前兩句“玉人挨鬢一枝斜,不忍更多摘?!鼻熬涞摹坝袢恕碑斨概??!鞍ぁ保寤ㄖ?。“一枝斜”是說此女子只折一枝梅枝斜簪鬢發(fā)中,即寫“一枝梅”的姿式,又暗續(xù)首句中的“初折”,還顧及了下句“不忍更多摘?!边@兩句寫的是美人折梅簪鬢的情節(jié),表現(xiàn)的是美人的惜花之情。宋人寫梅,不喜描狀其直挺之態(tài),而特愛其“斜”姿。如北宋林逋有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sus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蘇軾有“竹外一枝斜更好”,晁沖之有“向竹梢稀處,橫兩三枝”,曹組有“竹處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陸游有“疏影橫斜事已非”,趙秉文有“影斜清淺處,香度黃昏時”,陳亮有“水邊清淺橫枝瘦”等,可知他們崇尚的均是非對稱式構(gòu)圖,因為只有傾斜的梅枝,才能打破畫面的均衡,以及這種均衡所暗示的呆板單調(diào)氣氛。所以詞人就以這“一枝斜”移易到美人鬢發(fā)傍,使她的神態(tài)更為別致可愛了。
最后兩句“酒面暗沈疏影,照鵝兒顏色”,寫的是女主人公在梅樹下獨酌,梅花的倩影倒映在酒杯中,顯得格外鮮潤。首句的“沈”通“沉”,“疏影”指的是綴滿了花朵的梅枝?!谤Z兒顏色”暗指蠟梅;因蠟梅色黃,近于鵝之幼雛色澤,故稱。詞人用美人在梅樹下自飲的舉動,寫她愛梅、憐梅和惜梅的心理。這瞬間開放、不久即謝的梅花就是這位女主人公身世的象征。她想到梅花的“嬌魂香魄”將迅疾消逝,不由得不為之而動容,故舉杯自飲,為未來的命運深深擔憂著。又,這兩句的意境為沿襲杜甫名句“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而來,但又有所不同。杜詩是將酒黃與鵝黃相類比,而此作是將梅黃與鵝黃相并提。然而兩者均有酒、鵝,形象又是一致的。
總之,這首詞明為詠梅,實為寫人。想象奇絕,品格高雅。既能暗摹前人筆法,又能自出機杼。全詞彌散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實為詠梅上品。
上一篇:高荷《蠟梅》詠蠟梅詩賞析
下一篇:費時舉《驀山溪蠟梅》詠蠟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