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點絳唇奇香蠟梅》詠蠟梅詩鑒賞
蠟換梅姿,天然香韻初非俗。蝶馳蜂逐。蜜在花梢熟。巖壑深藏,幾載甘幽獨。因坡谷。一標題目,高價掀蘭菊。
王十朋歌詠蠟梅之作較多,僅詩就有三首,其中之一《蠟梅》便寫:“劉郎不獨種桃花,蠟蕊柔香更可佳。臭味相同林下友,從今花木亦通家。”這首詞比其詩描繪得更具體、更全面。
“蠟換梅姿,天然香韻初非俗。”詞一開頭便著重描繪蠟梅的色彩。并緊扣詞題,點明它的香氣“奇”而不俗。寫梅的色彩用了個“蠟”字,說它換取了梅花的姿色,用筆是十分精切的。蠟梅色彩淺黃,確如黃色蜂蠟。王世懋在《學圃余疏》一書中說過:“人言(梅)臘時開,故名臘梅,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這是蠟梅之“蠟”字的來源最為詳明的解釋。此處詞人稱“蠟換梅姿”意思是那梅花換上了黃蠟一樣的顏色,言外之意是蠟梅開出淡黃色的小花,非常可愛。一個“蠟”字雖然多有人用,但此處卻用得生動,表現力強。第二句描寫蠟梅之香,先用“天然”一詞來修飾,意在表明它香氣的清新真純。不同凡花俗卉,因此后邊便有“初非俗”三字。開頭這兩句詞用筆粗微,把蠟梅特殊的色彩與香氣表現出來了。
接下來兩句:“蝶馳蜂逐,蜜在花梢熟。”重在描寫蠟梅之香。雖然沒有直說它的香味如何,但通過“蝶馳蜂逐”的側面描繪,人們從中自然可知蠟梅香的程度了。一般地說,冬春蠟梅開放之時,本來是見不到蜂蝶的,所以談不上它們在花上“馳逐”,不過東南地區有蠟梅葉落始開,此時天氣已經溫暖,可以見到蜂蝶了。《梅溪詩注》中就寫道:“東南蠟梅葉落始開,……花開而(有時)葉不落。”所以詞人在地限東南一隅的南宋管轄區內見到蠟梅花上蝶馳蜂逐也不奇怪。此句后“蜜在花梢熟”一句則進一步點明了蜂蝶之所以馳逐花上的原因 。因為蠟梅正值花盛之期,花蜜已經成熟,正是蜜蜂蝴蝶采花釀蜜或吃花蜜之期。
上片這四句詞,由花色到花香,由直接描寫到間接描繪,把蠟梅之美態與清香表現得十分形象、十分具體。
下片一開始,筆鋒一轉,描寫的是蠟梅處于巖谷、孤獨寂寞的情狀:“巖壑深藏,幾載甘幽獨。”東南蠟梅在宋以前少為人知。到北宋才成為人們愛賞之物。《竹坡詩話》中寫道:“東南有蠟梅,蓋自近時始,余童時猶未之見,元祐間魯直(黃庭堅)諸公方有詩,前此未嘗有賦此詩者。政和間李端叔在姑溪,元名見之僧舍中,嘗作兩絕,……觀端叔此詩,可知前日之未嘗有也。”因此詞人此處才說它在深深的山谷之中,多少年一直甘于幽獨,不為人知賞。
詞的最后三句交待蠟梅受人知賞的經過:“因坡谷,一標題目,高價掀蘭菊。”“坡谷”即蘇東坡與黃山谷也即黃庭堅。“一標題目”指蠟梅之名的由來。在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前,宋代沒有詠蠟梅之作,此花又少為人知,從蘇黃開始才漸漸有人歌詠它。黃庭堅在《戲詠蠟梅》二首序中說:“蠟梅香似梅,類女工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之蠟梅。”王世懋《學圃余疏》一書中又說:“考蠟梅原為黃梅。故王安國熙寧間尚詠黃梅。至元祐間,蘇黃命為蠟梅。”意即蠟梅之名由蘇黃始。南宋楊萬里在《蠟梅次坡公韻》一詩中寫道:“不餐煙火更餐蠟,化作黃姑瞞造物。后山未覺坡先知,東坡勾引后山詩。”蘇東坡第一首歌詠蠟梅的詩作是《蠟梅一首贈趙景貺》;其中有句云:“天工點酥作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采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此物。天工變化誰得知,我亦兒嬉作小詩。”同時黃庭堅也起而始作詠蠟梅詩,如其《殘詠蠟梅》二首,其一曰:“金蓓鎖春寒,惱人香未展。雖無桃李顏,風味極不淺。”此后詩人們紛紛效之,如陳師道《和蘇公蠟梅》,陳與義也有詩《蠟梅》,晁補之《謝王立之送蠟梅五首》,南宋尤袤、楊萬里、朱熹也相繼有作。王十朋認為蠟梅之名及盛于世都是因為蘇黃二人,他在兩首《蠟梅》詩中都談到這一點:其一:“蝶采花成蜜,還將蠟染花。一經坡谷眼,名字壓群葩。”這就是本詞最后三句的最好說明。其二:“天工著意點駝酥,不與江梅斗雪膚。露滴蜂房釀崖蜜,日烘龍腦噴金爐。萬松張蓋黃尤好,三峽藏春綠不枯。題品倘非坡與谷,世人應作小蟲呼。”這首詩同上一首一樣,都是在表明蘇東坡與黃庭堅對蠟梅得名及盛于世所作的貢獻。王十朋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與以上兩首詩中所表現的內容大同小異。參照前面兩首詩便會進一步理解這首詞的本意。
這首詞從思想性上看,并沒有什么可稱道之處。不過在狀物上卻較有特色,例如描寫蠟梅之色用“蠟換梅姿”一語就十分精巧。既寫明了蠟梅之色,又點出蠟梅盛開這一層意思。寫蠟梅之香則不直接著筆,而是通過側面描寫來透露,只用“蝶馳蜂逐”四個字便把蠟梅之香充分表現出來了。不過此詞純為詠物,有物無人,沒有做到情物相生,所以感染力不強,比較蘇東坡等人之作。特別是那種融情于物,情物相生,文情并茂的作品,王十朋此詞的確顯得有些蒼白無味。這是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藝術功力等因素所致。
上一篇:陳師道《蠟梅》詠蠟梅詩賞析
下一篇:馮子振《臘梅》詠蠟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