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王叡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垂陰。
牡丹超逸萬卉,芳姿艷質,總是被人們歌頌,而這首詩的題目雖為“牡丹”。卻幾乎通篇都是對牡丹的指責。“牡丹妖艷亂人心”這一句陡起陡落,不同尋常。“妖艷”似對牡丹的贊美,但“亂人心”就把前面的贊美一下子否定了,先揚后抑,為全詩確定了基調。“一國如狂不惜金”將“亂人心”三字具體化。“一國如狂”高度概括了當時爭購牡丹的狂熱場面。“不惜金”則揭露了富貴間人們為買花而揮金如土的情形。這兩句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唐朝,京城盛玩牡丹,據《唐國史補》記載,每到暮春時節,長安城里的達官顯貴為買牡丹車馬若狂,不惜重金。白居易《買花》詩中寫到“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可見,爭購牡丹花已成為當時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作者正是指斥了這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既然艷麗的牡丹花擾亂了人心,給社會造成了災難,詩人自然不愿去贊美它。在他看來牡丹花還不如桃李,桃李雖沒有牡丹那般富貴那樣妖艷,但它的花可供觀賞,結了果可供人們食用,而且在果實長成以后,默默地垂遮著樹陰供人們乘涼。第三四句,詩人將桃李與牡丹相對比,盛贊桃李的可貴精神,進一步貶斥了牡丹花。“曷若”二字表達了詩人喜愛桃李,厭惡牡丹的感情。
這首詩托物寄意,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政治傾向,雖沒有揭露出社會矛盾的本質,沒有白居易《買花》詩那樣深刻的主題,但能借對牡丹花的指責,曲折含蓄地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對統治階級的憎惡,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吳融《和僧詠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韋莊《白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