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梅花》詠梅花詩鑒賞
呂誠
怪得荒寒野水濱,疏花冷蕊看橫陳。
歌翻 《玉樹》 多嫌俗,夢喚梨雪卻久真。
半點不煩春刻畫,一分猶仗雪精神。
臘團新萼雖同出,未免韓公議小醇。
這首詩是元代昆山隱士呂誠所創作的《雙清詩》之一。呂誠隱居昆山東倉,畜鶴種梅,有“來鶴亭”與”梅雪齋”,頗有宋初隱士林逋之風。他對梅花愛多,感慨亦多。他于寒涯幽谷發現無主的梅花,與松竹爭奇并茂,有類于高人逸士的高風雅志,因而作此詩。
詩的開端寫他于荒寒水濱得梅的驚異之情。“怪得荒寒野水濱,疏花冷蕊看橫陳。”在荒寒野水之濱有野梅的生長,本不足怪。但作者卻說怪得。其含義是出人意料,于無意中得之。有驚喜之情。因為梅花于百花寂寞之后,在窮冬盛雪之際,報春怒放,在梅枝上綻開的花朵雖然疏落地雜陳著,但其花蕊的顏色卻鮮艷耀眼,使人們心理產生了審美的愉悅感。這兩句開門見山點出野梅的生長環境、開花季節、疏落冷艷雜陳的狀態。驚喜之情,佇立觀賞之態,無不力透紙背。三、四兩句鋪敘自己夢寐以求愛梅之心情。耳聽歌妓演唱的《玉樹后庭花》曲,多嫌其俗濫,而夢中所追求已久的卻是如梨花白雪一樣的梅花,而現在卻真的看到梅花開放了。這兩句詩表明作者的審美情趣,不在于歌舞飲宴,而在于清逸賞梅。同時也暗寓其隱逸求真淳的意志。五、六兩句一轉,由前四句寫梅花外在形象,而透其內在的質地和精神,即寫其神。梅花是與窮冬盛雪抗衡,毫無媚態,迎著雪花而開放。它不同于其它百花需春風嫵媚撫育而爭艷。因此贊美梅花的獨立的品格,半點也不要春天的化育。以雪花來反襯自己的精神,盡管它是一分,但它是以顯示梅不畏嚴寒霜雪的勁節和傲骨。這正是梅花使古今人們傾服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梅花的真正價值所在。從詩情發展上看是深化夢喚的感情,并揭示愛梅的原因,這樣,就把梅的形神都刻畫到了。結尾兩句收束全詩,前句再美化梅花形象,“臘團新萼雖同出”,花萼同出,互相偎依,點綴梅枝,著實可人。“未免韓公議小醇。”韓公似指唐代散文大家韓愈,他寫有《春雪間早梅詩》:“梅將雪共春,彩艷不相因。逐吹能爭密,排枝巧妒新。誰令香滿座,獨使凈無塵。芳意饒呈瑞,寒光助照人。玲瓏開已遍,點綴坐來頻。那是俱疑似,須知兩逼真。熒煌初亂眼,浩蕩忽迷神。未許瓊華比,從將玉樹親。先期迎獻歲,更伴占茲晨。愿得長輝映,輕微敢自珍。”韓愈贊美梅花芳香與精神,以雪相襯,相得益彰。呂誠寫此梅花詩顯然是受韓詩的影響,但其描寫角度與刻畫手法又不盡相同。結尾詩句是借韓公之大才高名評議小小梅花及其醇香特征,以詩謳歌之,頓使梅花聲價百倍。以議論總收全詩,寄寓著愛梅與頌梅的深情。
這是首五言律詩,通篇詠梅,于敘寫、議論中寄寓理想與志向。詩情起轉,逐層深入,推向高潮。歌頌梅花的品格,暗寓著他對人生的探視,對高人逸士的高風雅志的贊美與追求。
上一篇:馮子振《山中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景元啟《〔雙調〕殿前歡梅花》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