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暮春晦日,族弟邀往山村看桃花,偕諸叔登高小飲二首(其一)》詠桃花詩鑒賞
趙執信
閑與病相守,山情猶尚存。
桃花半開地,春雨乍沾村。
隨水頻紆徑,緣崖自識門。
攜筇如擁棹,重入武陵源。
陶淵明用文墨與想象建造的理想王國——桃花源,古往今來,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 得意之人為了裝點門面,顯示自己的高潔世好,失意之人為了尋求安慰,企圖逃避現實世好,總之人們都把桃花源看成了令人神往的地方。詩人趙執信也不例外。他甚至見桃花而喜不自禁,入桃林則頓生幻覺,晃若自己和武陵漁人一樣,走進了那令人神往的桃花源。這首看桃花詩,寫的便是這種情形。
這首五言律詩分前后兩部分。前四句寫詩人由想見桃花而見到桃花,后四句寫由見到桃花而幻入桃花源。詩人一路走來,夾徑的桃花使他癡迷、沈醉,忘乎所以。
詩的前半部分正面寫桃花,以詠物為主。詩的開頭從自身情況入手,第一、二句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閑與病相守,山情猶尚存”。這首詩是詩人晚年退居田園時的作品。隱居生活清閑倒是清閑,但畢竟年老了,身體也有些欠佳。不過尚無太大問題,青壯年漫游名山大川的記憶猶新,對山水的情致仍然沒有淡化。因此,當族弟邀往山村看桃花時,他便欣然前往了。接下去,第三、四句寫詩人所見到的桃花。“桃花半開地,春雨乍沾村”。詩人見到的是雨后清新無比的桃花。初開的花朵與待放的花蕾如出水芙蓉,將一株株桃花染成了粉紅色,雨后濕潤的空氣中仿佛飄蕩著陣陣清香。詩人筆下的雨后桃花,艷麗、嬌嫩、明快、清新,實在是既迷人又醉人!
后半部分側面寫桃花,以抒情為主。第五、六句寫詩人沿途看桃花,“隨水頻紆徑,緣崖自識門”。紆徑,指屈曲的小路。詩人沿著一條小溪,順著山崖,從一條曲似回腸的小路上走來。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并沒寫桃花,但實際上卻是寫了桃花。何以見得?讀了第七、八句,便明白了。“攜筇如擁棹,重入武陵源”。如果不是走在桃林之中,詩人怎能有重入武陵源的感覺和聯想呢? 詩人是在迷人的桃花林中“隨水”、“緣崖”前行的! 撲入他的視野的,是應接不暇的桃花! 詩人沉醉了,神魂蕩漾了,甚至終于出現幻覺了! 手中的一根竹杖,仿佛變成了船漿,自己也和武陵漁人一樣,搖著小船,緣溪行,穿桃林,來到了桃花源!是詩人是漁人,這種“莊生夢蝶”的感覺,連詩人自己也糊涂了! 這確實是很難得的詩句,很難得的意境! 這兩句詩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典,側面寫出了桃花之盛之美,抒發了自己無比喜悅、無比興奮的心情。筇是竹杖,詩人身體欠佳,拄竹杖而來。武陵源自然就是桃花源,由“武陵人”和“桃花源”脫化而來。《桃花源記》這樣描寫武陵漁人入桃花源時的情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詩人在隨水緣崖看桃花的過程中,所以能有晃入桃花源之感,顯然是因為所見桃花與武陵漁人所見桃花一樣盛美迷人。是桃花牽動了他的思緒,才使他神魂蕩漾,產生了幻覺。詩人用自己的感情變化,側寫了桃花艷麗迷人,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桃花源無比向往的感情。
趙執信曾做過官,但不久便被貶,他半生漫游,晚年隱居。坎坷的道路使他對殘酷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抗爭無效,難免產生些避世思想。現在看到這盛美迷人的桃花,立刻想到理想王國桃花源,是非常自然的,詩人見景生情,仿佛自己駕舟獨入桃林,觀花癡迷,留連忘返,確實別有一番情趣。這形象、這意境,實在令人陶醉,令人贊嘆不已!
上一篇:儲氏《桃花》詠桃花詩賞析
下一篇: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詠桃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