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屬于不懈努力的勤奮人
人們常常驚異于很多人非同凡響的成就,也愛用“天才”和“靈感”這樣的術語去解釋他們的成功,認為他們的成功并非都是智力作用的結果。但是,事實并非完全如此。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勞動。”海涅說:“人們在那兒高談闊論著天才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那樣地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契合地聯結起來。”
顯然,勤奮不懈的努力是很多人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在腳踏實地的工作實踐中實現了智力的發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俗話說:“勤能補拙。”有學者曾查閱過世界上53名學者(包括科學家、發明家、理論家)和47名藝術家(包括詩人、文學家、畫家)的傳記,發現他們有以下共同的人格品質:
勤奮好學,不知疲倦地工作;
為實現理想,勇于克服各種困難;
堅信自己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
爭強好勝,有進取心;
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
可見,卓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智力超群者,他們的成就與其本人主觀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家境貧寒。他曾想當演員,但劇團經理嫌他太瘦;他又去拜訪一位舞蹈家,結果卻被奚落一番,轟了出來。他流浪街頭,開始創作童話故事,以頑強的毅力,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
高爾基在童年時也并未表現出某種天才的特質。剛開始他想當演員,報考時,未被看中;他偷偷地學習寫詩,把寫下的一大本詩稿送給作家柯洛連科審閱,這位作家看了他的詩稿說:“我覺得你的詩很難懂。”高爾基傷心地把稿子燒了。在以后漫長的浪跡生活中,高爾基發憤讀書,不斷積累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最終成為蜚聲文壇的大文豪。
研究名人的成長道路,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的。列夫·托爾斯泰寫《復活》,持續了10年,僅開頭的構思就改動了20余次。巴爾扎克開始寫作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和十幾篇小說時,無人問津,只好放棄文學創作。他再次拿起筆來已是29歲以后。后來,他以每日伏案工作10小時以上的驚人毅力,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巨著。
實踐告訴我們,成功永遠屬于那些為了理想付出所有心血的實干家。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經常想憑借自己的“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往往會吃苦一輩子。而那些為了既定目標潛心鉆研、不懈努力的人,他們的生命一定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尊重他人的隱私,不進入他人“禁區”
下一篇:扶危濟困,憐憫之心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