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主題,營造既定語境
演講者在公眾場合的演說,目的就是起到啟迪人心的作用,能否在開場就抓住聽者的興致,對于對方能否接受自己的觀點至關重要,因此,演講者在確定了演說的主題之后,首先應當考慮的,便是這個主題如何進行結構?如何以自己對主題的興趣引發出聽眾同樣的興趣?如何以自己對題目的感覺和熱情去點燃聽眾內心的感覺與熱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對主題的精深理解去啟迪聽眾隨著這思路一道共鳴和思索?這些,都關乎演講的成敗。
在眾多的開場設計中,有一種直擊要害的方式,那就是開門見山式。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演講中,開頭就說:“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個開場白,開宗明義,揭示演講的基本內容和主旨,緊接著揭示改造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的理由,以引起聽眾的注意。
有時候,聽眾是很“自私”的,他們只有從演講中有所收獲才會專心去聽演講。演講的開頭應正面回答聽眾心中的“我為什么要聽”這一問題。而唐納德·羅杰斯在開場中就向聽眾展示了這一點,因此,他便找到了與聽眾繼續溝通的門道。
那么,作為演講者,該如何靈活運用開門見山的開場方式呢?
1.入題要快
有一篇叫作《人呵,認識你自己》的演講,其主題是“人與社會和自身的關系”。一開始,演講者并不直接挑明這個題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話,講了個“司芬克斯之謎”的引子:“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個人和每個時代提出了問題……”;繼而話鋒一轉,問道:“那么人類呢?人和人類社會有什么難題呢?”最后他自己答道:“人類面對著的有三大難題:人生、社會和人自身。”這就是“轉折式入題”了,它使自己的入題顯得有些跌宕,有些波瀾甚至懸念,不平鋪直敘,自然能引起聽眾的關注與興致了。
2.感情真摯
演講者在開場的時候,演講言辭具有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有鼓動性。因此,它要求在表達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動;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愛。當然這種深厚動人的感情不應是“擠”出來的,而是發自肺腑,就像泉水噴涌而出。
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為了點明主旨以增強感染力,就反復“描述”了“我夢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個情景就是一個鏡頭,連續組成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的連續不斷的“畫面群”,既強烈地渲染主題,實際上也是一種頗為藝術的點題方法。
3.語言流暢,深刻風趣
演講者若想把在頭腦里構思的一切都寫出來或說出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到,就必須借助語言這個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語言運用得好還是差,對演講影響極大。要提高演講稿的質量,不得不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一番功夫。
對此,我們不妨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使用點出主旨的警句,以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
在演說開頭使用警句,不僅新意盎然,而且頗有深刻寓意,仿佛黃鐘轟鳴,余音不絕于耳。
警句得來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演講者能做到將情感傾注到演講中,并注意語言藝術的運用,那么,你的演講語言一定具有力度和感染力。
二是藝術地運用熟語,以便聽眾受到感染并樂于接受自己的觀點。
熟語,包括成語、民謠之類,通俗易懂,人們耳熟能詳。對此,切不可視之為下里巴人而妄加輕視與貶低,相反,熟語很多時候在演講中也能起到“陽春白雪”的作用。如果演講時,演講者對此能藝術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進其他修辭手段進行強化,也有可能賦以新意并鑄成警句,從而給人以藝術享受與心靈震動。
總之,演講者在演說過程中,使用經典的開門見山式開場白,能迅速將聽眾帶入規定情境和思路中去。
開宗明義、開門見山,是中國傳統的作文法,也符合聽眾一般的心理要求。有的演講開頭注意使聽眾具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與演講者建立協調和諧的聯系。
上一篇:用大實話詮釋大道理
下一篇: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強自信心